教养是从内而外的

今天听了一本书,感觉犹如雪中送炭一般,书的名字是《由内而外的教养》,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著名的脑科学家,他创造性地将人类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跟心理学融合,开创了人际神经生物学这门新学科,专门研究人际关系和大脑的密切关系。


图片发自App


作为一个带孩新手来说,书中所提到的观点在亲子关系这门大课中实在是让人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

书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所在,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和孩子相处,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首先从你以往的经历带入,父母的童年如果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就会导致历史反复重演,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书中说到玛丽的例子。每次玛丽带孩子去买鞋,最后都会闹得很不愉快,因为她嘴上总是鼓励孩子挑自己喜欢的鞋,但是当孩子们真的选中一双鞋的时候,她就开始挑剔这双鞋不是颜色不好就是款式不好,然后把这双鞋贬得一文不值。孩子们本来挺兴奋的,想要新鞋,但是经过几番打击之后,他们开始妥协了,“妈妈你随便吧,挑哪双都可以”。于是玛丽拿起两双鞋,反复比较斟酌了很久,最终选定了一双,才离开了鞋店。但是,孩子们已经精疲力竭了,完全没有了穿新鞋的高兴劲。玛丽故意这么做吗?并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每次都这样,在回家之后,还得给孩子们道歉。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老是重复着连自己都讨厌的行为?

其实,这跟玛丽小时候的挫败经历有关。他们家兄弟姐妹8个,她妈妈每次带他们出去买鞋的时候,都要赶着大减价去,商场都是人,她总是在慌乱中仓促地挑选鞋子,新款太贵妈妈舍不得买,所以玛丽总是买不到最理想的。她妈妈花钱也很不情愿,还总是很爱生气,所以玛丽一想到买鞋就很痛苦。导致玛丽成年后的焦躁行为,并不是现在买鞋的经历,而是多年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这也影响了她跟自己孩子的亲子关系。同样的经历,比如你小时候,母亲经常因为讨厌你的哭声,就不声不响地离开家,你就会一直寻找她,怀疑是不是自己被遗弃了。当你离开自己的孩子时,就会感到很焦虑,给孩子带来压力。当你成为父母,面对孩子难受哭起来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和烦躁,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父母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就会导致历史反复重演,父母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心理模式传给孩子。那么父母的童年经历具体会怎么影响孩子呢?


图片发自App


下来就说到互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不同,决定了孩子的不同依恋模式。如果父母的童年时期缺少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自己对孩子的感受不敏感,孩子将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在情感上尽可能不去依赖父母,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淡;如果父母在童年所受的照顾变化无常,成年后会对依恋过度专注,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焦虑型依恋,孩子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她的需求,会使孩子觉得跟他人的联结不可靠;如果父母在童年时出现过精神创伤,他们的情绪变化无常,常常吓到孩子,孩子因为学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形成紊乱型的依恋模式,很难处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绪,心理上可能出现分裂倾向。总之,这三种依恋模式,都不是安全的依恋模式。


图片发自App


第三,反思你的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还可以让你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通过12个问题进行反思,通过记录创伤经验,发现童年经历的隐形记忆,最终找到你一贯的行为模式和一直影响你亲子关系的问题。

教好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美无缺。养育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终生学习的机会,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重新解读自己。不仅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由于将过去的经验整合为连贯的生活历程,我们自身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而充满活力。


图片发自App


最后附上作者给出的12个自我反思的问题:

1.你怎么看待成长?

2.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

5.父母的教育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

6.你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

7.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8.当你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

9.如果小时候有其他人照顾过你,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10.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

11.你经历的事情中,有哪些事你希望能够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

12.在和他人的相处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养是从内而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