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思想启蒙吗?之,五篇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这是一个事实。

中国人果真没有信仰(或者宗教信仰)吗?

想写这个话题很久了,感觉一直没准备好,因为很难写;今天来写,也不是说准备好了,我还在研究中,目前有了一些想法,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自从开启了“启蒙”系列文章,已经发表过两篇,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四篇,“意识形态”那两篇也是,当时觉得那个主题比较特别,就单独拉出来了,但他们属于“启蒙”系列,后面我会更改一下文章名称。

那么,今天这篇,就是“启蒙”系列的第五篇。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一如既往,我们得深挖背后的逻辑。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西方国度,几乎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而中国人并没有?

关于西方宗教的产生原因,之前已经阐述过了,这里不再展开。感兴趣大家可以参考这几篇文章《科学是建立在假说之上的》、《意识形态 | 之,二篇》。

今天我们主要讲讲中国的部分。

我们的祖先最早探索宇宙、探索大自然,并不是像西方人一样,为了改造世界,而是为了搞清楚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人生”,而西方则是“科学”,从根源上,两种思想就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01

天命

帝王时代,为了治理天下,不管从“天意”的角度还是“权力”的角度,都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依附的话语,而且要让这套话语合理化,我们可以把这理解成“意识形态”。

中国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具有政治属性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是完美结合的。比如,我们在《意识形态》提到的“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黄帝内经》中多次描述到这些关联性。

中国人讲“天意”,我们对于“天”是存在敬畏的,其实可以说我们是信仰“天”的,某种意义上,“天”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

这里的“天”,不是指天空(sky),也不是西方人所指的上帝(god),更多的是一种介乎于(甚至超越于)大自然和神的一种真实存在。

那么,帝王就是被赋予天意的“神”,他们被安排来人间替“天”治理天下,为臣民百姓造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是国家一级文物。青铜器的价值不在于这件物品本身,而在于刻在上面的铭文。以前,L小姐只知道“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尊,现在才知道,“天”、“德”两个字都是出现在何尊。何尊是西周时期的产物,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

祖先对“神”一般存在的帝王要求是极高的,如果帝王不为天下百姓造福,那就是违反天意的,这在《大学》、《礼记》、《论语》中都有明确记载。

目前,就L小姐读过的中国典籍部分,认为《大学》的“在明明德”是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以,当一个帝王德不配位的时候,这个朝代一定会被另一个朝代取缔。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封神榜”,虽然是个神话故事,但殷商的残暴统治,后被一个小小的西周国所替代的历史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的时代依然有迹可循,大到一些国家、地区的没落,小到一家企业的退场,这背后一定和掌舵人的“品德”脱不了干系。

02

祖先

为什么中国人信仰“天”?因为我们认为“天”是我们和自己的祖先产生链接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人自古有祭祖的习惯,而且是非常严肃和隆重的事情。

即便到今天,很多大户人家都建有自己家族的祠堂,用以祭拜。中国文化的习俗就是,我们认为亲人去世后就上“天”了,他们依然在“天上”看着我们,庇护者后世子孙。即便没有祠堂的家庭,逢年过节,尤其清明节的时候都会去扫墓,都是祭拜的一种形式。

你看,中国文化祭拜的是已经“仙逝”的家人,是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族。

西方文化中,比如基督教,他们拜的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一个“想象”,他们认为祭拜“仙逝”的人“不干净”,会干扰自己纯洁的灵魂。

那么,L小姐的问题来了,你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可能不会像我一样不假思索地回答:“父母给我的呀”,但我知道他们可能会回答:“上帝给我的,人类是上帝制造的。”诸如此类......

如果基督教的信徒们觉得有被冒犯到,那我很抱歉!举这个例子,绝对没有抨击的意思。我只是想让大家看明白:不同的环境(时代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哲学思想,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氛围就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这是潜移默化的,通常人们是发现不了的。

中国的“祭祖”文化背后遵循着一系列的礼仪,这在《礼记》中有详细记载。

我们罗列几条来看看。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

在研究的过程中,L小姐还了解到一个冷知识,也让我很惊讶!

“示”字本义是祭祀祖先的排位,作为偏旁部首来使用时就是“礻”,如果仔细看一下,所有以“礻”为偏旁的字都与“祭祀”相关。

03

礼制

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究竟是什么支撑和维系着这个民族,不管经历什么都可以毅然不倒?

这背后是“礼”的运用。“礼”无不牵制着人的道德、品行。

L小姐在写这篇文章《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思想启蒙吗?》时,只是直觉的反应,世界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定义为“专制”,言下之意是坏的、糟糕的,但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反倒觉得是它是好的。我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来支撑自己的理念,那就是——政府有没有真的为人民服务?

政府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我的感受是YES,那么我自然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体制。

L小姐并不是因为中国今天腾飞了才觉得它是好的体制,这是一直以来的感触,哪怕在祖国很落魄的时候,我坚信我的祖国会变好。

这就好比你自己的人生一样,你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想改变自己的家族命运,那你就去努力实现,让生活变成你期待的样子;放在祖国的话题上也是一样,你认为自己的祖国不够好,那就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来,让这个国家变成你所期待的样子。

不要小瞧你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贡献一点点力量,那改变将会是惊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果你不知道信念的力量,那你可能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不如现在就开始尝试一下?

那我们说说这背后的逻辑。

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绝对不可能发生所谓的“专制”。懵懂中,我似乎有这样的觉知,所以当我真的看到这句话时,不仅起了鸡皮疙瘩、还掉下了眼泪。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请原谅我,我无法用文字解释。

这句话出自张东荪先生的《知识与文化》一书,他说:“中国自始至终无民主主义的政治,同时亦绝无赞成专制或独裁的政治理论。”

为什么中国不可能发生“专制”?L小姐认为,这是源于中国的“君子”文化。“君子”文化可以具象化到“士大夫”这个群体。

什么是“士”?《论语》中是这样描述的。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也就是说,“士”是存在于帝王和老百姓之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纽带,起到约束帝王和启蒙百姓的双重作用。

用今天的话来说,“士”就是文化人、学者,但我们今天的社会上有几个文化人敢称自己为“士”?

再次重申,不是我们的文化有问题,是这个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有问题。

04

总结

今天的总结很简单,就是回答文章标题的这个问题: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答案是,有。

中国人的信仰,甚至你可以理解为宗教信仰,那就是”礼“;支撑礼的东西是“德”。所以,中国人的信仰是“道德”。

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用其中任何一个枝节去解释一种现象,或者直接拿来和西方文化对比,都有失偏颇。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扰,不如从不同的逻辑来看待问题。L小姐是怎么处理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呢?

卢梭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的指导原则。

我希望寻常的读者将会原谅我的矛盾;如果你要独立思考,你就无法避免矛盾,而且,无论你们将怎么说,我都宁愿陷入矛盾而不是偏见。

参考文献:

萧延中《中国思维的根系》(研究笔记)

-THE END-

L小姐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思想启蒙吗?之,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