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简略版)

阳明心学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上,承程颢和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与朱熹理学多有差异,集明朝儒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

1、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2、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既是理。

3、致良知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4、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5、培根说

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6、立诚说

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7、知行合一

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8、拔本塞源说

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9、至善

《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10、静与动

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11、儒家经典学习的顺序(一家之言)

立诚志、《大学》明白方法与方向、《孟子》激发道义之心、《论语》约束日常行为、《中庸》了解终极境界

《传习录》可结合四书反复阅读揣摩

阳明心学由王阳明所创立,结合王阳明的人生经历,能够更加容易理解阳明心学。王阳明非常重视立志,他在年少时就立志做圣人,在格竹失败后,因为得肺病的原因,开始追求佛老的解脱、长生之道。经历了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之后,重新归于儒学。因刘瑾陷害,王阳明去了贵州龙场做驿丞,龙场悟道提出了知行合一。王阳明非常重视讲学和教授学生,教学生静坐之法。晚年,王阳明再次提升了心学的高度,提出了致良知之说。有意思的是,王阳明在五溺之中,并不是完全浪费时间。任侠和骑射,对兵法的研究,让他拥有了军事才能、顽强的生存能力和豁达的胸襟;辞章让他获得了文坛的美名(当然也曾经让他落第),同时也让他有能力把檄文、书信变成非常有力的武器,在平叛、剿匪中屡立奇功,也留下了许多诗篇,他的书法也很有高度;神仙佛氏的研究让他得以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往往直指人心,对佛老的批判让自己的儒学更加澄澈。由此可见,人生路上的种种,都可以是经历,而不是包袱。

心学门徒应立志,立诚志。有了远大的志向,才能拥有恒定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心学未必就是人人立志做圣人,但立德立功立业的三不朽事业是人人都可以努力去做到的。人人都有良知,这是人之根本,应以慎独自律,去除私欲,使得心如明镜,关照外物。静坐是自省的好办法,而真正的功夫还是在行动中,在具体的事上磨练。在事上磨练,绝不是心有良知,一切都能办好,还是要学习、总结。

现代社会,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心学秉承儒家的价值观和政治理想,渴望天下一体皆仁。在这个只求成功,不在乎善恶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于个人修炼而言,立诚志、致良知、知行合一指出了一条清晰的修炼道路。人的一生应当将全部意念放到实现自己的志向上去,心学的修炼能够达成一个无比强大的体,再加上事上磨练提升用的能力,就能把这一体两面一起提升,从而达到心圣事成的理想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的主要思想(简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