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亲子沟通”讲座小记

有幸参加了米来未来主办的“非暴力亲子沟通”讲座活动。主讲人是美国的苏拉·哈特女士,她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工作坊,致力于创设富有同理心的家庭和校园环境。她与人合著了《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反转教室》。

图片发自App

一直以来,常人都会将“暴力”这个词与肢体上的过激行为联系起来,打架、杀戮、甚至战争……。可是,我们都忽略了语言的暴力:嘲讽、侮辱、蔑视、诋毁,甚至最为常见的说教、否定、指责、随意评价……。这些隐蔽性的语言暴力,虽然没有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由此产生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创伤,甚至有可能是一生都无法愈合的。

图片发自App

苏哈老师告诉我们,孩子渴望生活在爱的世界中,这可能激发他们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跟孩子间友善的沟通,会让他们从小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他们会在心中种下友善的种子,伴随一生,并努力传播这种美好的情绪。在暴力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不会感到快乐,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学会用正确的沟通模式,将人类共同的需求——爱、聆听、尊重、和平,传递给孩子。

图片发自App

中国的家长,喜欢强迫,喜欢惩罚孩子。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命的品质。她反复强调一个名词:共情,就是要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比方说,不爱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要真正了解他不想去背后的原因,看内心深处对幼儿园恐慌的原因,只有把这个克服掉,才能让孩子真正喜欢每天去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快乐玩耍,而不应该采取大声呵斥甚至打骂等暴力的言行。

孩子是天才的问题解决者,我们何不利用他们天使般的头脑,跟他们一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呢?抛弃命令的口吻,蹲下来,问问孩子,你想做什么?接下来,把原来的强迫变成引导,进行非暴力亲子沟通,让孩子明白家长的目的,也设法保护孩子的需求。例如,一个每天早晨不愿意刷牙的小姑娘,家长可以事先跟孩子聊聊她不愿意刷牙的原因,然后利用女孩子爱美的心理,找一些牙齿白的漂亮女孩跟牙齿暗黄的女孩图片,进行对比,让孩子自己对洁白的牙齿有向往性。同时,每天刷牙的时候播放她爱听的故事或者音乐,放松她原来刷牙的紧张心情——沟通性游戏,会比伤害性游戏有效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亲子沟通”讲座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