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的中庸之道》

2020.7.31    佳豫

《大智若愚的中庸之道》(解读论语第166天)

日经第491篇(先进第十一)

经典原文:柴也愚,参也鲁 ,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值焉,億则屡中。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的很中。”

做孔子的学生,压力很大,因为孔子要求很高。这里是讲孔子评论他的六个弟子:

1,高柴也叫子羔:他的智慧有时候不是很够,有点呆板,反应比较慢,但是人很厚道。

据说他身高不足五尺,比较矮,不太被人看得起,子羔是贵族,是齐文王的后代,一开始没有多少人愿意跟他学。

子路对他很好,经常带着他。子路当时在季氏家做家臣的时候,想让子羔做弗的宰,相当于县令。

当时子羔才刚开始学习,孔子就对子路说:贼夫人之子。意思就是说,子路你这样是害了别人家的孩子。

子羔说自己还是以学习为主,能看出子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当年子羔跟子路一起去卫国做官,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子羔看城中已经乱了,不想去送死,就出城逃到陈国,在陈国开办了高柴书院,传播孔子的思想。

也许他不如子路来得那么忠烈,但这在当时的世俗里面都是可以的。历史上记载高柴最后活了128岁,是孔子学生当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人能够长寿跟他大智若愚也有很大关系。

《孔子家语》里面记载:高柴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避难而行,不径不窦。

就是说,他的脚不会踩到人家的影子上,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恭敬之礼。

冬眠的虫子,到春天打雷了,就惊醒了,那刚刚苏醒的这些小虫子,不能够杀他们,这里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高柴什么东西都非常的爱护,敬畏众生,是个非常老实持重的人。所以孔子称他:柴也愚。

今天这个年代,其实不缺乏聪明人,但是缺乏愚人。愚,不是真的愚蠢,只是反应慢了一点,但是他在探索。

2,曾参就是曾子:他是位大孝子,《二十四孝》里面有他。虽然不敏捷,但用功勤恳,有恒心。“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出自曾子之言。

曾子比夫子小45岁,跟孔子学习了6、7年,把孔子的教诲全部践行在他的一生当中。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的鲁当中多了一分坚定。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教导子贡一生受持一个字,就是恕。这样一生可以无大过,一生能够有大成就,那曾子也是这样一个人。

3,师就是子张:他才智过人,大概也像子贡那样很能说话,但是有时候话说多了,就缺乏一点诚信。

他喜欢做官,经常问孔子关于做官的事情,为人很仗义,很讲义气,性格比较刚烈。

孔子前面也评论子张的为人是过,过犹不及,他是过,跟子夏正好相反,子夏是不及。正因为子张的志过高,有时候就有失偏颇。

4,由是子路:子路的行为比较粗俗一点,不讲究威仪,比较大咧咧。属于不修边幅,性格豪爽,有时候不太注重外表和举止,普通话叫很率真。

孔子的这4个弟子虽然都是贤人,但是各有各的不足,都没有到达中道,也就是说,还没有到达圣人的境界。

5,回就是颜回:他是孔子最赞叹的学生,孔子认为他安贫乐道,心中屡空,也就差不多能够接近圣贤之道了。

可是,颜回的命运却不是很好,生活非常穷困。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虽然在学问道德上已经接近完善,却常常在生活上贫困不已,孔子对一点深感遗憾。

《了凡四训》里面讲: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达者就是圣人,也就是说,圣人什么都能舍,什么都能放下。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圣人对这些统统能够放下,能舍。

一切法都是虚幻,六根也好、六尘也好,都是梦幻泡影,圣人明了这个道理,所以都能舍,舍到最后,空空如也,就像颜回做到了。

我们一般凡人最难舍的就是财富,所以,财布施是能够帮助我们把执着、吝啬、贪爱的心给断掉的。

6,端木赐就是子贡:他是个商人,富甲一方,很有钱,跟颜回正好相反。

颜回跟在孔子后面兢兢业业的践行,子贡则去赚钱。最后孔子去逝了,所有的学生都回去为孔子守孝。三年之后,子贡说我要再守三年,夫子在世的时候我去赚钱,陪他的时间少。现在夫子不周游列国了,我也不用赚钱了,就再陪他老人家三年,子贡为孔子守丧六年。

子贡虽然经商,却也不会为财富所迷。子贡讲信用、讲道义,信义二字是让他能够成为亿万富翁的核心原因。

子贡因为心里有挣钱这档子事,所以比不上颜回内心空空如也,不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一般凡夫俗子都会被命运所束缚,圣贤他们不会被命运所缚,能做到不接受命运。也就是说,他们能改造自己的命运,如袁了凡先生就做到了改命。

这里孔子表达了一个中庸的观点,中庸是调和折衷的一种思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的、暂时的一种状态。

孔子揭示出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状态,并把它们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史上是贡献巨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智若愚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