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儿童物品整理的书,隐藏着孩子数学成绩的秘密

“啊,什么时候你的房间才能像个大人房间那么整洁呀?”

下班回来,看到孩子书包敞开,扔在地板上;课本、作业摊开,橡皮擦、铅笔散乱在书桌上;穿过的袜子丢在枕头上,换下的运动裤皱巴巴地揉成一团,躺在地板上。

“房间收拾干净点嘛。”

孩子屡教不改,妈妈眉头皱成川字。

小时候,我也是这样,不爱收拾房间,想看的书找不到,文具随意放在房间角落,被子也不叠,散乱在床上。妈妈常常形容我的房间好似“遭了贼”。

进入职场,“不良”习惯被我发扬光大。手上有多少待办事项?不知道。文件从不分类,一叠叠地堆在办公桌上。办公桌上,水杯、零食、护手霜、文件、键盘,没有分区域摆放,领导走进来,皱着眉头:“你就不能好好收拾一下!”

不爱收拾整理,恶果慢慢反映在我的工作能力上。文件不分类,工作有几项?哪些紧急?哪些可以稍后再做?领导让我查询一份政策性文件,几个小时都找不到,从此在领导面前,我落下个“丢三落四、效率低下”的形象。

只是小时候没养成爱整理爱收拾的习惯,竟然影响到职场发展?!

怎么会这样?

《忍住!别插手!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是这么解释的:帮助孩子培养整理身边物品好习惯,能够训练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这是培养逻辑思考的基础。

逻辑能力属于数学能力的一种,小时候没训练好这类能力,上学了影响数学成绩,长大了影响工作效率,这可麻烦了。

这可怎么办?

高取志津香曾经是一名关注儿童教育的记者,后来在美国创立了JAM网站。她坚持在报纸、杂志、书籍上宣扬“训练孩子的自立性”的理念。现任神奈川县儿童教育支援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儿童的培育和教育工作。

结合JAM网站有迹可循的儿童成长真实案例,高取志津香写成《忍住!别插手!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

这本书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整理,从训练分类能力开始,传授正确的分类整理方法;列举了多个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乐此不疲地通过游戏,挑战自己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从整理好身边的玩具开始,学会整理生活物品,最终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01 孩子天生爱“乱糟糟”,做好引导很重要

出差回来,发现孩子发烧咳嗽,很生气地质问家人:“怎么我一出门,孩子就生病了?”

家人很委屈:“孩子晚上非要睡在玩具堆里,地板上凉,他又踢被子,就这样咯!”

孩子跑过来抱着我:“妈妈,我喜欢跟小汽车、小狗、老虎一起睡觉!”

真是又气,又好笑。

高取志津香是这么解释的:孩子喜欢乱七八糟的环境,房间里充满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令人心情舒畅的天堂乐园。

在阅读名人传记时,我发现很多艺术家常常在杂乱的环境中思考、工作。我猜想,或许是杂乱的环境使人想象力更丰富、更有创造力,而整洁的环境,会使人感到拘束?

由此及彼,我想,孩子们喜欢乱七八糟,不是因为懒得收拾,只是很喜欢被熟悉的玩具包围着的感觉。他们需要爱,需要玩具给予他们的爱。

真正的好习惯其实无法靠训练养成,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无需训练;而顽固的坏习惯背后,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知名心理学家李雪

怎样用爱意滋养出爱整理爱收拾的孩子呢?《忍住!别插手!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安利了一套完整的流程。

第一,引导孩子思考,重视孩子的决定。

既要承担繁琐家务,又要照顾孩子,父母忙得没有时间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但是从长远来看,听取孩子意见再去收拾,是最省力气的方法。

“能告诉我你怎么想的吗?”想要了解孩子的心情,就去问孩子吧。听孩子说说,他想要什么、扔掉什么、重视什么。一定不要无视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说出想法的时候,要用“原来如此啊!你想要xxx啊”这样的话表示自己在听。千万不要说“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说的话你要听!"

第二,带着孩子买东西,重视他的选择。

因为整理玩具、书包,可能需要购买一些透明塑料箱、文具袋。这时,请带上你的孩子,一同到商店购买。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断舍离”认为,只有自己真心实意喜欢的东西,才会乐于每天使用。这个道理,对于小孩子也是同样适用的。

第三,引导孩子动手,牢记准则“不插手”。

尝试让孩子自己动手分类整理。如果孩子因为疑惑而停下动作,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作出判断:

“这个是做什么的呀?

这个是什么时候用的?

哪个是经常使用的?

这个是大的还是小的?”

不管孩子进行到什么程度,牢记自己扮演的是“整理顾问”的角色,务必按捺住自己动手的冲动,绝不干预孩子的行动。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对孩子提出建议,可以用“我是这样想的.........你觉得怎么样?”进行引导。

02 改进沟通方式,让孩子爱上整理

尹建莉女士讲过两个有趣的对比案例:

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午饭都摆上桌了还不乐意关电脑。两个妈妈的处理方式大有不同:一位妈妈叫了孩子两次,没有回应,愉快地把饭碗端进去,让孩子边玩边吃;另一位妈妈也叫了两次,见孩子不理睬,就不再发话,自己吃完,收拾好桌子,把剩饭倒进垃圾桶,以此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

如果父母固执地按照自己行为模式,与孩子沟通,孩子的内心就会垒砌一道高墙,拒绝与父母交流。

高取志津香列举了以下4种常见的“家长语言”:

(1)命令型:“每天必须把玩具收拾干净才能睡觉!”

(2)贿赂型:“把玩具收拾干净!我给你吃棒棒糖。”

(3)忽视孩子感受型:“这不就是垃圾吗?” “扔了吧,别留着了”

(4)抱怨插手型:“怎么总是不叠被子呀?”(家长边说边把被子叠好了)

小时候听家里老人教导:“如果你想判断一个小朋友长大以后会是什么性格,看他父母什么样就知道了。”

孩子成长好与坏,不在于你给他买了多少好吃的、好玩的,也不是给他买了“天价学区房”,绞尽脑汁送她入读名校。

教育孩子的真谛,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朝夕相处的岁月里,你躺在沙发玩手机的样子刻入孩子的心间,你对孩子怒气冲冲的话语变成孩子的“口头禅”,你一边埋怨孩子不懂事一边出面帮他解决大麻烦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告诉他:“我不管惹了什么麻烦,爸爸妈妈都会兜底。”

如果你希望孩子爱读书、成绩好、情商高、体格壮,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那颗星,首先,你要有能力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先发出光芒,成为一颗星星。

往小处说,要做个积极乐观的人。

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要用积极的话语鼓励孩子。

不是简单地敷衍赞扬:“你真棒!”

而是根据孩子的表现,做出具体的表扬,面带微笑地:“哇,宝宝会垃圾分类啦,真棒呢!”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如果微小的努力、进步得到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不断尝试新任务,进入正向循环。

03 玩游戏、做家务,炼就孩子的整理能力

早起上班途中,看到人行道上,行色匆匆的孩子们,打着呵欠,脸上写着四个字:“我太难了”。

中国家长,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视儿童智力发育的群体。

现在的小朋友,婴儿时期就要去早教班,汉语拼音还没学过,已经去英文班读了三年;上了小学要补习奥数,不然考不上重点初中;至于周末,孩子们不是在补习班听课,就是在赶往补习学校的路上。

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体验才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养料。知识如果是经由丰富的体验总结得到的,或是带着体验向前人学习的道德,则是善知识;如果知识挡在人和体验之间,则是障碍。

——知名心理学家李雪

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做家务,都是令人快乐的生活体验。

由此,《忍住!别插手!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主张,通过玩游戏、做家务,帮助孩子培养整理习惯。

针对3-6岁孩子,推荐使用“分类游戏”:

超市宣传单,通常印制精美,色彩鲜艳,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利用超市宣传单,把上边的物品图标,逐个剪下来。

让小朋友按照面包、蔬菜、饮料、服装等类别,进行分类分组,贴到纸板上,也就是孩子喜欢的“贴贴纸”游戏。

这种游戏,能够帮助孩子理解“合并同类项”“交集”“子集”等数学概念,为孩子形成逻辑思考能力打下基础。

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推荐通过垃圾分类、书包整理、旅行用品准备等家务来培养整理习惯。

根据孩子的成长曲线,高取志津香绘制了“整理小达人作战三部曲”,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执行:

爱整理、会整理、善整理的孩子,以后进入职场,能够分清楚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把文件按照进展状态做好分类,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教孩子学会整理身边物品,是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所需技能的一个切入口。通过《忍住!别插手!2:整理好身边的物品》,现在就开始与孩子进行快乐的游戏训练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本关于儿童物品整理的书,隐藏着孩子数学成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