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花费了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一本不需要任何知识准备也可以阅读的心理类书籍,之所以看了许久,是因为书中内容需要一边生活,一边思考,一边感受,再一边咀嚼才能消化的容物(其实是因为有一点懒…啊哈哈…),过程好辛苦,但是看到最后,我决定再读和珍藏的一本书。书名含有些台湾腔和日本腔调。写作方式是以哲学家和十万个为什么小青年之间的对话,对话方式是一个徐徐解答的过程。其中内容,是辩证阿德勒心理学所主张的: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文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似乎都曾发生过在你我身上。与许多弗洛伊德心理学衍生出来相关理论不同之处,在于阿德勒心理学几乎淡化了前者真正作用于人身上的痕迹理论。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如果把心理类书籍比作是武功秘籍,我更愿意把它比作是——太 极。
生活总给我们很多枷锁,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也许是来自金钱,感情,时间,人际关系等等,但实际上,原因在于我们束缚了我们自己的心灵。心灵不自由,那么即使取得了最终想要得到的,也未必会感觉幸福。
在名和利似乎成为检验一个人最终能获得幸福的无二标准的大环境中。于是每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无不趋之若鹜。能否分辨有些“需求”是否符合自己真正所需这件事情,似乎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是否符合别人所期待的结果”。这样处事的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无限的焦虑。
即便是狠下心来走自己想走的路,但通往理想的路途上总会出现各种磨难,种种阻挠。在远方那个美丽的理想毕竟是不那么轻易可以得到。于是,人们会开始怀疑——为了看起来不切实际的理想所付出一些巨大代价到底是否值得?这个问题且可暂做不表,因为还有一个更普遍更基础的问题:弄清楚我们到底想做什么是这个世界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克里希那穆提)
那一个人历经千帆后达到最终理想,就一定会觉得无比幸福和开心么?好像也不见得完全如此。就好比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婚后生活一般是不会写本出书的。因为,很多人在意的,只是“得到了”这个结果而已。
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创造神话,对于那些杰出人物,如果他们在生活中有一些奇怪或难以解释的事情,人们就会刨根问底,创造一些神话来,而且异常坚定,差不多接近于痴迷。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抗平淡生活的一种方式,传奇中的小故事变成英雄达到一个至高境界的最便利通道。出自《月亮与六便士》中一段话。由此可见,无论达到世俗所界定的成功或者平淡的过一生,人们都可以用任何一种视角去解读。并且我们往往非常的关注——这些无所不在的视角。
我又写飘了···不容易读,写起来也超级难。
阿德勒是自我启发之父,并非启发自身的潜能来获取成功或者得到什么。而在于启发自我意识。对自我的理解,与自己和平相处。而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在文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词汇,比如: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课题分离、共同体、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等。
纵向关系其实无处不在,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就是一种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坚信自己正确,对方错误。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亲子关系。命令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夫妻关系:只因社会分工不同,家庭主妇往往会被明着或者暗着被丈夫责备,又不挣钱或者,是谁养着你呀!再者:钱随便你花,还有什么不满啊!
以上这些例子就是很好的纵向关系代表,这些例子都是建立在孩子和妻子都有实际付出的前提下。在这里不得不提出:自卑感。自卑感原本就是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很多的男性对女性的打压,恐怕是非常害怕女性变得聪明,怕被看不起,也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的纵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像是横向关系,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其实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年轻的图书馆管理员有一样甚至更多的不解和不认同,但通过慢慢的阅读下去,才发现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清明无比。
在看《钝感力》这本书时,我就在想,会去主动学习心理学都会是哪些人呢,查询了相关的一些资料才发现,绝大部分都是来给自己寻求出路和答案的人。有些心理学书看完会有一种轻松或者愉悦感,就像是止痛药。但是往往过段时日或者经历某些事情后就会一棒子打回原形。根本原因在于指标而不治本。阿德勒心理学和祖国的儒教和道教很多的理念是相通的。奈何文字功底不好,看得着实费劲,希望慢慢能读一些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乱七八糟的写了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