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查令十字街84号》

      用了两周睡前和清晨短暂的时光,读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其中的每一封信虽然都没有华丽的辞藻,都简短平实,但却充满温情,都令人觉得明快、美好,洋溢着纯真与真诚。这是这个“速食”年代以前的,人与人的情谊交流与表达。

        海莲.汉芙一个生活拮据,有点潦倒的自由撰稿人,因爱书,尤其热爱英国文学,到处在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那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来了,正如信中所言:那些书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 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达成,于是开始了二十年的求书、找书、邮书的书信往来。温暖的相知借助于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俘获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以及书店的店员与弗兰克全家。

      通过书信可以发现,海莲是一个拥有真性情的女子。她的信简单、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没有复杂的句子; 她的信幽默风趣,  时而热情,时而调侃,时而抱怨、嗔怪,但都表现出海联的率真和阳光。即使她的生活并不如意,住在“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她在破旧沙发上体会经过百年的《五人传》。也不影响她在获知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现配给制,慷慨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再腾挪出一份,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购买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这位英国绅士也在努力的知恩图报,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品,魏海莲寻觅一本本难得一见的珍品。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悄悄地融入到马克思科恩书店的日常中,融入到弗兰克的家庭中。书店的店员塞西莉、梅甘.韦尔斯等,以及弗兰克的妻子都通过书信向“弗兰克的汉芙小姐”表达自己的一份情谊。

        二十年的每一封信都表达着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每一封信都是爱的表述,虽然信中没有只言片语,但在不经意的流露中,可以体会到海莲与弗兰克之间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羁绊、牵挂和思念。这份情感是获知海莲计划来伦敦的欣喜、期待和盼望;是知道来不了的失望、叹息和没落。正如弗兰克去世后,他的妻子在给海莲的信中这样写道“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同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

        书信在远隔重洋的两地穿越,以无穷的力量穿越了万水千山,却消除了心与心的距离。没有相同的心路不可能有一样的灵魂。这相同的心路,演绎了这个温暖全世界的故事。

        海莲的每一封信至纯、至真、至善、至美,充满了关爱;弗兰克和妻子的每一封信都在含蓄的表达着一种超越私利的问候与关怀。与现在快捷、“速食”的时代相比,我也更喜爱曾经的拥有距离、充满温情的交流,每一段文字都出自于自己内心真挚的陈述表白。当我们致力于消弭空间、时间的距离时,其实很多美好的事物已大量的流失。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此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我喜欢纸质的图书捧在手里的那一份沉甸甸,逐字逐句阅读,轻轻翻页,融入情意的感觉。

        书缘与情缘,在二十年间穿越国度、穿越重洋,自由飞翔;二十年间不曾中断,却未曾谋面,所有的深情厚谊藏于文字间,让我们细细体会。每一封信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真实的告白,纵使留下遗憾,但干净、率性,更觉完美!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小记——《查令十字街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