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读书札记

3月26日晚

一篇篇优秀的作品,不因为“读懂”而存在,也不屈尊于“喜欢”。一部上乘的作品,应该是召唤读者一生,以“阅读过”“还想读”“读不懂”为荣。如果儿童学习过而没有留存继续探索的欲望,是很糟糕的,学习也是空落落的。

这里强调的是儿童阅读,浅读和深度阅读的理论。浅阅读的愉悦来自已知的表象,阅读的错觉,深度阅读的愉悦来自伴随阅读过程的思索、品味、琢磨和顿悟。

3月29日晚

课堂教学,每节课都要有“看得见”的进步吗?“看得见”的变化,至少是一种变化,也是对课堂教学的美好愿望。但一味追求“看得见”的进步时,很容易急功近利与教育本质相悖离。

进步的确是教学的必然追求。但是否每节课都紧盯着“看得见”的进步,非常值得思考。

学习离不开知识的获得。英国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另一种是不能用系统来表述的,有关行为的。前一种成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称为缄默知识。这一观点从哲学领域提出。无独有偶,从心理学,贮存于大脑中的各种知识,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能被人陈述和描述)。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关于人怎么做事的知识,涉及有关运动技能,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等。)陈述性知识关心“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关心的是“怎么样?如何做”

总结: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获得知识内容本身。程序性知识更主要是知识如何形成?为什么这样存在的一种思维表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教育的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