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渡口那片海

渡口,曾经是青岛市区和黄岛开发区之间唯一的联系。

三十年前,随着开发区建设,渡口应运而生。从那时起,在后海栈桥从老电影的镜头中消失的地方,她伴随这座城市,听了三十年海浪,渡了三十个春秋。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后海的一天伴随着汽笛声度过。当第一声汽笛划破了清晨的寂静,天不亮就出门的小哥带着一份当天的《半岛》,跨过朱红色的吊桥,奔向四十分钟的颠簸旅程。

汽笛声是后海人的时钟,汽笛声融进了后海人的血脉。晚上六点的汽笛声带着从前湾港、发电厂、造船厂回来的小哥小嫚靠在渡口码头上。那时的夜,就是小哥越过四川路的铁门,走过滋阳路的兜兜转转,飘过第五人民医院的路旁,一个不经意,就是前海的华灯璀璨,就是中山路的十里洋场。

夜里的码头是后海人的天堂。奔波了一天,有这码头的海风就够了。后海的孩子,谁没在码头踢过足球,谁没在码头学过单车,谁没在码头捉过迷藏,谁没在码头听过海浪。直到最后一班渡轮靠上码头,才依依不舍地被各自家长领回家。当最后一声汽笛响过,后海的一天才宣告结束。

走江湖,闯码头。码头和江湖,从来是分不开的。渡口,也有自己的江湖。电影《硬汉》里的解放军战士在这渡口的吊桥上与假票贩子搏斗,现实中的小哥在这码头上教训过出言不逊的外国留学生。这是青岛的江湖,小哥的场子,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

渡口啊,看过后海人潮如织,看过前湾港桥吊林立,看过三码头军舰挺拔身姿,看过小港万家渔火。

胶州湾的潮水涨了又落,踢球的孩子已是半大小伙。

三码头的军舰换了一茬,赶渡轮的小哥已有了些许白发。

渡口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个春秋。后海人享受着渡口码头上的海风,渡轮记得小哥们奔波的模样。没有人想到它会消失。直到——

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通车。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声中,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车辆涌进隧道的入口。但是渡口呢?这里不再有车水马龙,不再有人潮如织。坐惯了平坦的隧道,没有谁再愿忍受风雨飘摇。曾经在胶州湾两岸来来往往的渡轮,一艘艘奔向异国他乡,去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金茂湾繁华的观海广场修建之后,老后海人也渐渐忘记了渡口的码头。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地标终究在城市的发展中成为过眼烟云,消失在四川路斑驳的大铁门后,隐匿在泛黄的旧报纸里,飘散在模糊而又凌乱的记忆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片渡口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