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认知层次,是孩子成长的阻力还是助力?(文化篇)

--《认知升级》读后感



前文陆续讨论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教育的影响,而在个体差异之上,还有一个无论承认还是不承认,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种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拥有多族群和多文化,抛开个体和家庭的因素,不同族群孩子的学业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这给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案例。比如,非洲和拉丁裔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如东亚和犹太孩子,而白人孩子表现居中。难道是各个族群天生智商就有差距吗?本书综合多个研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否定回答。然而,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三言两语解答不了,涉及到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变迁等等宏大的话题,综合书中的几个相关章节,我试图从纵向的历史线索和横向族裔的对比,梳理出一个相对简单的图景。引用的资料并不仅仅局限于本书。


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与发展


如果回顾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贡献,我们就会看到,不同文化的智力成就,有很大差别,但是,这些差别与遗传基因无关。


罗马军队和秦国军队

大约公元300多年前到公元后300年,世界上智力成就很突出的,一个是欧亚大陆西端继承了希腊文明的罗马帝国,一个是东端经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秦汉帝国,以及还有一个在地中海沿岸迁徙的犹太民族。罗马帝国认为,只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才是文明的,否则,即是野蛮人,而教育“使年轻人从终身学习和美的体验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拥有得体的社会技能,表现出贵族气质和文明品德”。当然,罗马帝国教育价值观里的“年轻人”,仅仅指拥有公民身份的男性,并不包括女性和奴隶。(《世界历史里的各大帝国》,Jane Burbank和Frederick Cooper,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0年)。而秦汉帝国在百家争鸣后,先是秦国以法家思想立国,后经汉初期的争论,确立了儒家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更是把“教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庶人到天子,从获取知识到治理天下,教育的价值贯穿整个政治体的设计。而犹太民族,公元64年,犹太主教颁布了一项法令,明确规定所有的男性都必须能够诵读《塔木德经》,颁布100年后,所有犹太男性终于达到了这一个要求。而下一个在男性中普及读写能力的民族要1700年以后才出现(英国)。


时间推进到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上的知识分子主要就是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了。阿拉伯人重金翻译希腊古典哲学和科学著作,讨论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得,建立了一批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天文台,第一个分科的医院体系等等。中国文人则精通各种艺术,以及不为人知的工程师在各地建造着各种精美的工程和宫殿。而欧洲贵族还躲在潮湿寒冷的城堡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西班牙在摩尔人统治时期达到智力成就顶峰,但是,也是昙花一现。意大利北部,在15世纪,文艺复兴前夕,是艺术和科学的发电站,而英国当时死水一潭。直到1800年以后,英国在几乎所有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几乎无人撼动。而美国,直到20世纪初期,欧洲科学家还疑惑,美国人为什么没有什么重要的科学发现。(《人类的成绩, 查尔斯 莫瑞》)。

除了世界版图的人类成就,本书也列举了美国国内东西岸,北部和南部不同的智力成就分布。类似的图景,在中国也有,比如,从古至今,历来江南地区,在科举以及当今的高考中,都独占鳌头。据说,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战乱中的“衣冠南渡”,高门大阀世家子弟尽数南迁。

亚裔和犹太裔相似的教育传统


回顾了历史上,不同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不同贡献,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欧裔美国人一直认为,亚洲人和犹太人突出的学术成就,是天生就拥有智力优势。比如,哈佛大约20%是亚裔学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更是高达45%的亚裔。而犹太人不但拥有亚裔那种优秀的在校成绩,更拥有突出的学术贡献:例如,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约40%是犹太裔,他们同样是图灵奖和菲尔茨奖的得奖专业户。但是,作者完全不同意亚裔和犹太裔的突出成绩,是因为天生聪慧,他从众多科学研究成果中,总结到“这两个族裔千年文化传统造就了他们惊人的成就”。以下是他在书中归纳出的, 东亚儒家和犹太民族教育中的相似性:

学习的积极性

他引用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亚洲人的学业成就,更多的是靠辛勤的汗水,而与天生智力无关。”

在他引用的大量科学研究里,1966年发表的科尔曼报告很有典型性。这项研究随机抽取大量美国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智商,作为基线数据,而随后跟踪一个班的孩子,一直到他们36岁时的状况。一开始,华裔孩子的整体智商略低于欧洲血统美国人,在语言部分,更是明显落后。可是到小学毕业时,华裔孩子的学业成绩已经略高于欧裔孩子。到高中,华裔孩子已经高出1/3个标准差。如果是同一智力水平孩子相比,华裔孩子要高出1/2个标准差。这种优势,在数学上尤为明显,微积分和分析几何,华裔孩子成绩要高出整整一个标准差。作者同时引用不同族裔孩子平均学习时间的差异,比如日本高中生每天课后3.5小时的学习,美国高中生平均1.5小时的学习,来说明勤奋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解释亚裔孩子为什么学习这么刻苦时,作者说,“没什么东方神秘,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说了,能力来源于:一,上天赐予的天赋;二,刻苦努力的结果”。而犹太裔,和儒家传统一样,同样重视教育,犹太著名作家茨威格曾说,“如果一个家庭来往的人中,有一位教授,或学者,或音乐家,反正是那些在知识界享有一定地位的人,这就像给这家人授予了荣誉称号一样”。

作者还提到,亚裔的积极态度,还表现在面对批评和失败时的坚持不懈。西方人面对批评,往往是逃避和憎恶,而亚洲人会习惯批评,并从批评里吸取积极的改进方法。

家庭的影响

当然,除了个体刻苦努力,亚裔和犹太裔文化里还有一个突出的要素,那就是家庭强大的影响力。自孔子时代开始,中国家庭就非常重视学业成就,因为一个孩子的学业好坏,不仅仅影响他自己的职业前途,还影响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社会阶层变动。所以,“考试拿到优异成绩,给家族带来了荣耀和财富,连他的同乡也跟着沾光—家人和父老乡亲的希望和期待,激励着孩子刻苦用功”。或许,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犹太裔也有极为相似的传统,家庭对个人的要求,个体很难拒绝。犹太裔心理学家萨拉森曾回忆,他父亲在他小时候没有钱,却买回来一本非常昂贵的百科全书字典,父亲传递的信息就是: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支持教育。

而亚裔和犹太裔的努力,有了明显回报。上述1966年的追踪研究里,55%的华裔在36岁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而这个比例在欧裔里只有三分之一。同样的,大约有33%的犹太孩子在常春藤大学就读,类似比例的犹太人在名牌大学任教,而美国最高法院大约有30%的书记员是犹太人。

因为个体努力和家庭重视,所以亚裔和犹太裔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升,这种提升又为下一代创造了更好的教育环境。一代又一代,日积月累,造成了他们和其他族裔的明显差距。不过,为什么东方传统文化如此重视教育,却在现代科学发展中难以获得类似犹太民族的那种绝对优势?敬请参看下一篇《中西教育观比较》。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认知层次,是孩子成长的阻力还是助力?(文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