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眼之书 |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重点摘录

几年前,我读了李笑来的新书《财富自由之路》,读完非常之震撼——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开天眼”,打开了新的思维方式——李笑来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论证,改变了很多我以往的认知方式,真切地分享了”人生赢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当时我相信这本书会改变我的一生。后来的人生中,每次遇到问题,我都逼迫自己尽量用这本书中的观点思考——我觉得这本书目前已经做到了改变我的一生,而且还将继续改变下去。

当年,打开这本书的我,激动地做了22页的word笔记;今天,我把这22页笔记中最启发我的观点整理了出来,希望对你有用


1. 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吗?

那条就是你的未来——只要你愿意,并且付诸行动,最终就能活出那个形状的曲线。

我就是非常盲目地笃信自己不仅早晚会突破那条成本线,并且一定能活出那样一条曲线——不知道最终刻度是多少的曲线。

要对自己的未来盲目相信,甚至要“120%地相信”——哪怕被别人泼冷水,打击掉20%,依然是“100%的相信”。不仅如此,一旦发现只剩下100%了,还要主动想办法把这个数值重新培养至120%。


2. 学习上快速入门最重要的是什么?

· 快速入门

· 最少必要知识

· 用!

·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3. 判断一个人的执行力强大与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是否能持续去做……

4. 你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1次。(如普通工作)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如写作者)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如创业和投资)

5. 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最好,事实上也必须,关注且只关注自己的持续成长。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这是必然的。

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任何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为自己打工——同一份薪水出售两次:把时间出售给老板,换取薪水;把时间出售给自己,换取成长。

6. 如何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

产品必须满足刚需,而且是消费者心里真正以为的刚需。

理解这个主要由别人构成的世界。


7. 如何优化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既然你的目标是“终有一天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那么——你的行动就应该是“想办法合理地逐步减少自己出售时间的数量”。

所以——方法就是“在能用钱换时间的时候尽量用钱换时间“。

进而——将省下来的时间全都“投资“到自己的”持续进化“上去。


8. 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

注意力。

“注意力”是在任何地方“挖掘”价值的基本工具。

所以,要选好“地方”。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你就会有进步;若把注意力放到思考上,你的思维质量就会得到提升。

可若把注意力放到根本不可能产出价值的地方,你就惨了——你最宝贵的东西被消耗了,而你却一点收获都没有。

你可能拥有3种财富(也可以暂时称其为“资本”):

· 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

当身在起点时,虽然你可以自由支配你所拥有的金钱,但若没有继承(这是绝大多数人面临的实际情况),你的金钱数量可能不会很多,也可能无法容易地赚到更多的钱。

你所拥有的时间和别人一样,每天24小时,不多不少,折这和遗传、继承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时间绝对不受你的支配,而且不管你做什么(或者做不做),它都自顾自地流逝。

你的注意力却不一样——要多少就有多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理论上可以不受他人控制。从总体上看,它也不受遗传或继承的影响。在必要的时候,少睡一会儿,或者多“坚持”一会儿,就可以“相对赚到”更多的注意力。并把它放到更有价值的地方了。

于是,越是在早期,下面这个公式就越“普适”:

· 注意力>时间>金钱

在这个价值观下,金钱其实是最“便宜”的东西。所以,用钱来省时间肯定是很值当的交易(用低价值资产换取高价值资产)。若能用钱来保证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分散,那就是更划算的生意了。

· 要珍惜自己的注意力,所以短信、电话这种可能随时入侵、占有自己的注意力的东西,是必须格外有效防范的东西。

于是,我早就发明了自己的办法:

· 我手机永远设置为静音,关掉所有的推送通知。在我专注做事的时候不接受任何打扰。等我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可以顺手处理那些未读短信和未接来电。


9. 有没有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的科学方法?

“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切所谓“学习能力强”得人最基本的素质。

我见过很多具有相同属性的聪明人,他们无一例外,都觉得自己很笨,因为所有让他们显得聪明的思考与结论,在他们看来,都是自己花费了太长的时间、太大的精力,经历了太多的曲折才得到的。

他们也很羡慕(甚至比常人更羡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吃力”感受太深切了)那种看起来浑身闪闪发光的人,可实际上,对这种错觉的解释非常简单且清楚:

他们之所以最终真的比别人聪明,是因为:第一,在所有他们曾解决的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第二,在单位时间里,他们的注意力运用比更高;两项相乘,才有了极为优质的结果。又因为发生在人脑子里的事情是别人看不到的,所以人们总会以为那些真正聪明的人仅靠“灵光一闪”就搞定了一切。


10. 你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甚至更多贵人。

 事实上,求助是一种交易,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隐蔽却意义巨大的交易。

贵人之所以要帮你,是因为他已经看到(尽管并不确定)你的价值——要么能帮助他确立自己的价值,要么能让他看到未来某种可能性。所以,若你自己做过贵人,你一定早就明白那个别人肯定不理解的道理:在你出手相助的那一瞬间,你自然就得到了回报,而这也很可能是你乐于相助的根本原因。

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市场,每个人都生活在价值交换和价值集群之中,所有的聪明人都会为自己做两件事:储备人际价值;到人际价值高的地方“扎堆儿”——这些是每个人的本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求助根本不是“讨好”的艺术,而是“正确展示自我价值”的艺术。

再进一步,你可以仔细想想:如何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够吸引贵人的个体?换个说法,这不仅是善于求助,甚至是“自动吸引各种各样的帮助”——这是财富自由之路的根本。


11. 两次二分法的思维方式:

11. 1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没有价值。

大多数人习惯性地“一根筋”,只进行单维度思考,从来不去思考事物的另外一个维度。

若你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别人也都是正确的,那“正确”本身的价值其实并不大。

若你是错误的,别人都是正确的,那会是个很可怕的局面。

若你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这时“你的正确”才具备很大的价值。“特立独行”本身的价值和“正确”本身的价值一样,并不算大,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价值就是巨大的了。

也就是说,你正确的程度越大,于此同时,不认同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若你很正确,但与此同时,所有的人都很正确,那你的价值其实可能等于零。

所以,若你确定自己是正确的,而你身边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认同你的想法,那你应该高兴(而不是痛苦),而且是“越不被认同越应该高兴”才对。所有的人一生都生称自己在寻找价值,可当绝大多数人“不小心”找到真正的价值时,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找到了——不仅不知道,还要为此而痛苦——真是邪门!

为什么人们在面对真正的价值时会如此痛苦?因为他们衡量正确与否的方式错愕——他们靠的不是逻辑和独立思考,而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


10.2

《超越感觉》这本书里讲到,人的出发点会影响思考与判断,然后饮用了另外一本书里的内容,说人大抵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

· I’m not OK,and you’re OK.

· I’m OK,and you’re not OK.

· I’m OK,and you’reOK.

发现没有,这又是一个两次二分法。

想想看,就是这样的。在我们年纪还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被大人们占领和主导的世界,再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是第一种情况,即:“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而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面临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起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

于是,绝大多数人稍不注意,就终生在第二个阶段与第三个阶段之间穿梭:

· I’m not OK,and you’re OK.

· I’m OK,and you’re not OK.

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第四个阶段:

· I’m OK,and you’re OK.

根源就是:处于第二、三个状态的人,根本见不得别人的好。

第二个状态的人,见不得别人“变得更好”。第三个状态的人,见不到别人的“好处或好的地方”。

别人不好就不好吧,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和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有色眼镜”遮盖了而已,无论我们是否看到,它们就存在于那里,发挥着作用。

因为要比胜负、分清好坏,第二、三个阶段的人永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而不是“好”上。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盲人”却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阉割,结果是:永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上。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所谓“双重标准”就是这样形成的:

·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自断“后路”,停留在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在其间穿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第四个阶段。

然而,只要到了第四个阶段,才知道这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变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成长上去,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12. 你知道自己有个所有人都有的恶习必须戒掉吗?

抱怨。

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

能解决就去解决(能力);

不能解决就去承受(坚韧)。

它的害处不仅在于浪费时间和暴露自己的无能。最大的坏处在于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正如心理学家说:说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13. 有没有一定能让自己不错过升级机会的办法?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模拟你看到的行为,并产生相似的感受。

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

想要做到,就要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所以,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

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耳濡目染才可能真正激活神经元。

此处延伸出另一个重要的学习技巧:

想办法尽量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和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同度过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也起码要时刻关注他们。


14. 学习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只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我学会的东西越多,我再学新的东西时速度就会越快。

学习不是目的,“用起来”才是,因为价值只能通过创造实现。

刻意练习永远是必要的,虽然它通常并不舒适,但它的复利效应确实是巨大的。

哪怕是为了下一代,我也要通过现在的努力成为学习专家,这样我才有资格和我的孩子共同成长。


15. 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没能走到最后的人往往是因为: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需要的重复次数,低估了任务的复杂程度。

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变得更好。


16. 我不过春节,不看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是比同龄人多活了很长时间。

1995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不过节假日。

到2005年,115X20=2300天=9.2年。

——比别人多活了9.2年。

17. 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选择最重要。

选择能力的练习方法:

· 面对任何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当然,要从小事做起——都可以拿出纸和笔,罗列筛选条件。

· 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可以是1~5分),然后将它们重新排序。

·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30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还有下一步。

· 第二天再花30分钟重新考虑、打分。

·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更多次。 


18. 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是“什么更重要?”

因为在我的体系里,“什么更重要”就是用来锻造价值观的问题,而价值观是操作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几乎一切决定都来自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 什么更重要?

反复认真地把这个问题问下去,深究下去,到最后会直接出现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

· 什么最重要?

这时我多年来最有效的“武器”,我都记不起有多少次用它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了,反正总是“一刀砍下去,结束战斗”。

·比如说,择偶最重要的是:对方是不是一个能讲道理的人?

·比如说,工作会议流程: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如果我们确定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那很简单——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它上面!

·比如说,带团队:选一件发展迅速的事情去做最重要!


19.如何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

当你尝试着进步,尝试着从一只“兔子“进化成“豹子”的时候,你遇到的可能是打击,而不是鼓励。

因为:

· 你进步了,就意味着别人相对退步了,身边的人会焦虑,会引起负面情绪。

· 一切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切的进步在起点上只不过是“愿望”而已,实际上的进步则是需要行动支持的——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长期持续的行动,即,在“肉眼可见”的“飞扬”发生之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于是,当你过早的“表现自己”,或者尝试“证明自己”,其实是在“占便宜”——你用未来不一定会产生的结果刷当下的存在感。要知道,即使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行动,也可能因为运气不好而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

理清思路:

· 让别人不开心,是自己不对,自己不周到。

· 一切“进化”都是长期的未来结果,不是今天就能拿出来展示和证明的。

· 拿尚未发生的事情说事儿、讲理,尽管不一定是错的,但通常不会被别人正确理解。

· 人们不理解你的时候,自然不会支持你。

· 证明自己是没有必要的,若做到了就无须证明,若没做到则证明也是徒劳。

· 自己给自己引来很多攻击,不仅是愚蠢的,更是致命的。

所以最佳策略是:默默地完成进化。

后来我发现了更佳的策略:做一只乐观的“兔子”;做一只鼓励别人的“兔子”;最后进化成了“豹子”之后,也不要攻击“兔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天眼之书 |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重点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