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系统写作”的一点思考

持续写知识卡片有一段时间了,本以为写作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或者说至少写起来会轻松一些,熟能生巧嘛。但是,我发现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下降的小趋势,而且每次写的时候都特别“痛苦”,勉强写完,就如同跑了个马拉松,要命!

系统写作的初衷非常好,在逻辑上也算是能站住脚,比如把自己见到的好故事、事件以及所有能触发自己的“见”记录下来,收进自己的素材库。

记录所见,再对所见做进一步的思考,比如这个所“见”带给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又或者它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有就是,这个所“见”和之前自己的所“见”之间是否有联系,有哪些联系?最后,在梳理出以后该怎么做?

这样,一个小小的素材就算建立了起来,等这样的素材越来越多的时候,素材库也就被搭建起来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收集了1000个这样的素材,那他之后的写作,就如同在做拼装玩具,或者像厨师做菜一样,只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去合理配置,一道美味就做成了……

但是,我发现“我有我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也就还是说,真实世界里的写作,根本就不像厨师做菜那么容易,准确的说,根本就不像厨师做菜“想象”的那么容易。注意,这里我用了个“想象”。

也就还是说,当你说什么素材都具备,就能做出好饭的时候,你根本就不是厨师,或者说你把做饭想的太简单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做饭的教程,买来一本照着做做就会知道不是那回事。

就像以前李笑来说的那个类比,房子确实是用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写作,可以是一个体系,也完全可以按照体系来打造。

但是,我现在的写作能称之为“系统写作”吗?

我觉得很悬

它只能算是素材搜集系统,类似于把砖头摞在一堆,你可能会说要对素材进行分类,但分类不能称为系统写作,只能说它仅仅是个“系统分类”,在找素材的时候“方便”。严格来说是看着好看,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而迅速找到它。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那个常被我们拿来当做榜样研究的斯科特·亚当斯,他就是艾伯特漫画的创作者,在没有成名之前,他既画漫画也写作,但是这两项给他带来的收入很少,当然他也不靠这个赚钱(靠做公务员),他只想做一件事——发展自己的系统。

亚当斯说,他写博客的时候,只知道这个博客壮大起来会有各种可能性,但他完全没有具体的目标,因为系统有了一切都会自然发生。

再看看我们的“系统写作”,我们每天苦哈哈的“搬砖”,当然也不指望赚钱,因为我们知道,只要系统有了,然后持续去做,一切都会自然发生(感觉很像啊)。

真的一切都会发生吗?

我觉得悬

首先我们来认真的看一看亚当斯的系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他的系统最后能爆发出“洪荒之力”?仅仅是因为他不在乎收入?不在乎眼前是否成败吗?

当然不是,亚当斯的系统是乘除来的,他拥有有三个技能:绘画、写作、公务员。

他之所以不在乎绘画、写作是否做的最好,是因为它目标并不是想达到绘画、写作界的第一,而是把2~3个领域的技能,练到前25%的水平当做了目标。如果再把这2~3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亚当斯把公务员、绘画和写作结合在了一起去一件事。这才是亚当斯所说的真正系统!

在对比我们的“系统写作”,貌似还不是这样,这只能算是系统中的一个最基础的组块——搜集素材。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的计划”,我们的小算盘打的很好,可是现实会给你上一课——谷歌效应。所谓的谷歌效应,就还是当一个知识点可以在网上被搜到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倾向于不去记忆它。说白了,就是写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记忆,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加快了遗忘的速度……

不知道是最近状态不好,还是我个人的原因,总之,这个“谷歌效应”还真的在我身上起了作用。

总结一下

这次主要对一直在做的“系统写作”做了个简单的思考。

1.系统写作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好策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能称现在的这个行为是“真正的系统写作”

2.真正的系统建设,应该像亚当斯那样,不追求某一个技能的牛逼,而是用两个以上能达到前25%的技能乘出来

3.系统里还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反馈回路,搜集了这么多素材,写作技能不进则退,这个反馈让我有了这些思考

最后,关于写作,除了套路和引经据典,我现在反而觉得,能“真实”的表达自己更为重要。至于,以后能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运气可能比套路重要。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系统写作”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