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

白玉山的北方和西方,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山的东南方有桐柏山余脉延伸至此,连绵不绝。

当地人叫它发山,传说明惠帝朱允炆为避朱棣追杀在此落发为僧,故而得名。

“那山灵。”

一位久居此地的朋友如是说。


鬼神之说,我向来存疑。

年初,乘班车走唐枣路去探望一个朋友。

我坐第三排,在我身前,是位身着素色僧衣的出家人。

天色尚早,路上雾气弥漫,能见度很低,车速却很快。

全车人昏昏欲睡,我也不例外。

突然间醒了。

就听到司机惊呼“哎——”

感觉车身向左侧猛地靠过去,然后重重撞在什么东西上,发出“哐!”一声巨响。

感觉时间仿佛突然沉滞,那一刹那过得很慢很慢——

左侧车窗玻璃全部碎裂,亮闪闪的裹成一团,漫天雪花般冲着我们飞来,

我惊恐万状,还未来得及举臂遮挡,

车子向右急转,几乎在同时又传来一声沉闷的撞击“哐——”

这回是右侧玻璃化作碎片漫天飞来。车子就象陷于惊涛骇浪中的小船,直直冲向浓雾弥漫的前方。

那一瞬,时间仿佛停滞。

在亮光闪闪的玻璃雨中,我突然注意到,

前排那位出家人动都没动,只是坐在那,低着头。

不知过了多久。

可能只是一刹那,又可能是许久,时间已失去意义。

车子终于安全停了下来,司机从驾驶室爬出来,软在地上,半晌说不出话。

出家人一脸平静,低垂着眼眉,什么话也没说。

三车连环相撞。

三辆车均受不同程度损害,我乘坐那辆尤甚,早已面目全非。

但是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仅有两人受了些许轻微伤,其余众人安然无恙。

后来,我们换乘另一辆车继续赶路。

到了普化寺山门,出家人请司机停车,

念一句“受劳了”,仍低垂着眼眉,施施然上山去了。


从那时起,我对普化寺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后来,听一位朋友说,镇里书记开经济工作会时有句话,

“咱们这山可不比别处,灵性。往这上香往那还愿,还不如去发山上种几棵树,比啥都强。”

朋友深以为然。



据说每月初一十五,山上人流不断。三月三庙会,方圆十几里都会堵得水泄不通。

我一向观景不喜凑热闹,今天阴又多云,既非年节又不逢集,正好上山去。

大转盘,乘苍台湖阳枣阳班车皆可。

到转盘,恰遇一辆苍台班车开始发动,

“黑龙镇,山门”。

车费七块,唐枣路一路颠簸不提。

到了一个叫三官庙的地方,司机说了句“进黑龙镇了。”

路突然变得平坦起来。

我拉开车窗,透过路边树木,隐约看到一座圆锥形的山直立在平原上,山顶屋舍宛然。

这就是白玉山,俗称发山。



下车,左转,进山门,

我收拾心情,整衣拭尘,跟着记忆中的那位出家人,举步上山。

山道寂静,落足之处虫鸣鸟飞。

据传普化寺始建于元末。元顺帝夜梦有山白玉放光,派使访至此山顶,见一块巨大白玉放光三昼夜,与帝梦相符,顺帝遂传旨赐名白玉山,山顶建白玉禅寺。

如今白玉不见,山坡乱石苍苍,芳草萋萋。

走上一阵,便到直心庵。

庵堂大门紧逼,侧门小路曲曲弯弯,隐没于一小片菜圃间。

土路,旧墙,门也饱经风雨。

沿路上得几步,回首望去,发现庵房清净光洁,只是不见有人。

有黄猫一头,于庵外跳跃窜行,簌乎不见。



一步一步踩上石阶,生怕踏到虫子,徒增孽障。

有种大蚂蚁,长约一厘米有余,行动迅速,通体乌黑,在别处不常见。

其余蚱蜢蝴蝶各种鸟类,数不胜数。

半山腰有灵塔一座,不知哪位高僧圆寂于此,

塔底散落着几颗松塔,难道是其他生灵的供奉?

山上植有不少松柏,树下长满深草,有风吹过,整座山俯仰生姿。

到了山顶,发现寺庙正在修缮,大门紧闭,侧门开着。

门洞里,睡着一个胖大和尚,身下垫着两支竹帚,却是鼾声如雷。



缓缓步入寺中,只见脚下青石个个磨得光亮,石缝间青苔漫布,绿意盎然。

菩萨慈眉善目,正以无上法力普度众生。

今天不是节庆,香客稀少,游人了了。

唯有鸣鸟啾啾,和着山风扫过经幡的呼呼声,更添寺院寂寥。

但普化寺早经大喜大悲,宠辱不惊,去留随意。



据传说,避难的建文帝朱允炆每天于此打坐诵经,修身养性,

陪伴他的,不再是文武百官,只有群鸟飞来飞去。

十年动乱中寺院被毁,之后真廓师父重建寺庙修筑大殿时,山下道教信众结伙闹事,阻拦施工,质问为何不修真武祖师殿。师父将大殿停工,首先修建真武祖师殿,民众踊跃捐助,道场乃成。

从那时起,普化讲寺一个佛教道场,就供奉着一座真武祖师殿,佛道合一,显大智慧。



殿后有藏书楼,其木质阶梯破旧不堪。

恍惚中仿佛看到,众多僧人弟子虔诚问佛,手捧佛经躬身上楼的情景。


百感交集,无力言说。走出山门,顿觉醍醐灌顶,浑身舒泰。

山南麓修有水泥路,汽车可一直开上山顶。

我还是沿着石阶走。

远望大地,苍茫辽阔。


路遇一位老僧人,腿脚不方便,提一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塑料袋、饮料瓶,废纸,饭盒,他就提着这么一袋垃圾,走着拣着。

我慌忙让在道边,垂手肃立,老僧看见我,也站在路边,然后点点头,慢慢沿着路侧走上去。

下山之后,在公交站牌边等车回家,又看到一位老僧人,拉着一辆装行李用的小车,小车上放着几棵大白菜,缓缓向山门走去。

一直觉得,可以商品化的信仰,就不再是信仰了。

普化寺之行,让我感触颇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不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