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 | 当我在说2017,我是在说我今年读的这50多本书

2017年真的又要过去了,似乎又到了形式上的年终盘点时间,即将被各种公司的年终总结的ppt和word文档淹前我选择逃避现实,不想总结工作就来总结生活吧。

你问其他的计划呢?

啊?你说啥?

读书笔记是为了自我梳理,当然这篇挂着年终盘点名义的文章也是一样,给每本书一两句话作为简单描述,其实只是写给我自己。堆叠时是否分类,按什么分,是作者国家还是主要内容分,我纠结了很久,最终决定看心情。所以,这着实是个很主观很随便的梳理盘点。

虽然还没开始,但我已经预见到了等下自己分类时的纠结,与注定会在最后自暴自弃在将无法分类的几本书丢在一起留在文末的结局。

ps,我并没有写书本简介。

单独把伊坂幸太郎拿出来的原因是他太独树一帜了,喜欢他书中的那种节奏感,用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总是在故事中埋入很多小惊喜,喜欢他每本书的网状人物关系。

什么是死亡?当自己被告知只有半年生命时会怎样?我们能面对自己的死亡吗?如果可以,那么我们能面对自己女儿自己母亲的死亡吗?死亡真是个可怕到足以避而不谈的问题。我从没想过今年自己读的书中还能总结出「死」这个专题来。

话说是不是个人知识架构中还未搭建出完整的哲学分支时,就去看尼采是不是不太好。

其实一直不喜欢看枯燥的国内历史题材,但却不排斥国外的。大概是因为可以找到各种不同视角渠道的描述吧。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的,有时候读西欧历史会忽然间映射到当今社会,会明白一些事。当然我完全不希望再有哪个核电站爆炸了。

中国国内的这些大企业写的IT类书籍水平从来都良莠不齐,这两本果然一如既往的让我失望。

生活的小散文,生活中的小细节与小美好,当然其中穿插着一些无可奈何的悲伤。读者会忽的会心一笑,也会忽然间仿佛回忆起了什么一般的黯然神伤。

日本文学果然是需要单独拿出来的,特别是短篇故事集。但这几本的画风都似乎哪里不对:森鸥外写起了聊斋,太宰治开始改写神话故事。脑海里充斥着浪漫的「月が綺麗です」和《心》中的文风,却看到了忽然一言不合就炫技的夏目漱石,本以为是需要烧脑的推理小说却发现更偏重变格的江户川乱步的《人间椅子》,还好谷崎还是我熟悉的那个润一郎。

其实我并不想用心理两个字来给这个分类起名。不如叫它关系吧。武志红老师今年年初真的很火,后来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似乎从网络上消失了。

社会对人的影响,人对社会的影响。一些我们每天看到却似乎从未思考,或未曾认真思考过的事。

人是个奇妙的物种。大脑的构造也真是神奇。有点后悔没有去读《人类简史》而选了这本《第三种黑猩猩》,不想再读一次相似的内容所以不准备在读《人》,但据说那本要好一些。

还记得几年前有一阵子沉迷人物传记,走进书店就扎进人物传记的架子旁不再动地,但最近几年却读的少多了。也许是因为最近的人物传记越来越商业化了吧。

真实存在的历史时期,有些真实存在有些并不曾存在的角色人物,虚构的故事。

这是小说,但其实他们都是社会学。

完完全全的虚拟世界。完全无法与其它书分为一类,一本是完全的科幻小说,而另一本,我完全无法将其定位。是的,他就是那本网上炒得很火的树上五彩斑斓全是批注的书。

这是一些书腰上肯定写着「治愈」,「亲情」,「友情」一类词的书,三本中最喜欢《欧维》。

小人物与小人物。其实人真的很渺小,喜欢这种由于作者未将角色塑造的特别丰满,所以有时候会脱离作者控制超出读者预想的故事。

本着单纯的获取知识而选的书,但却发现第一本略浅,第三本于我只有60%有用,但是第二本文风读着却是一点都不枯燥。

我需要在这里大笑三声,我果然留了几本不知该如何分类的书。

ps,其实今年读的书还有一本《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还没学完)但累觉不爱的我并不想把它盘点进来。

57本书中,我比较喜欢毛姆的《刀锋》,伊坂幸太郎的《余生皆假期》,《一九八四》我应该在未来重读一遍,《娱乐至死》和《无缘社会》。

但如果只是为了选一本书度过一个温暖的午后,并在读完后留下些许回忆的话《东京一年》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我迷一般的喜欢《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本书。但若问我喜欢哪里与为什么喜欢,除了“我喜欢那只猫”我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依稀记得,今年年初我也给自己写了计划阅读书单,但已不记得其中有哪些书了。今年的我,决定不再规规矩矩的罗列了,毕竟每次去书店或者看到亚马逊和京东有活动都会打破我原有的阅读计划。

文/沐子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笔 | 当我在说2017,我是在说我今年读的这50多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