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杂谈

要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情真的很不容易,解决方法是尽早的将所要做的事情培养成习惯。例如睡前读 30 分钟的书,睡后浏览 30 分钟的行业前沿资讯等。久而久之就形成惯性,在惯性下「坚持」就变成了「自然」。

通常在学生时代培养习惯阻力不大,但工作以后,生活的节奏很多时候由不得自己,即使你很想养成或维持习惯,但最终可能变成睡前刷 30 分钟的抖音,睡后反复按 30 分钟的闹铃。

今天偶尔登录,才发现最近的一篇博客都已经是一年前了,思考一下原因,是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占用,每天下班后也是身心俱疲,哪还有余力思考和学习。

写博客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并非是我学生时代就有的习惯,再加上这一年的工作强度,导致自己中断了这个习惯。只是写博客可以帮助我从其他繁杂状态中抽离出来,这个过程也是让自己对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沉淀、思考和总结,是告别学生时代后强迫自己保持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方式。所以今年还是有必要重新捡起来,无论工作再忙,也要腾出时间梳理和记录......

2021 年 4 月份跳了一次槽,从深圳重新回到了待了 7 年的北京。城市和人一样,只有相处过一段时间才可能了解是否真的合适,而且往往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虽然在 2018 年我就提前在深圳实习生活了三个月,当时并没有觉得深圳的不好,反而由于初次来,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新鲜感。但后来毕业正式去到了深圳,在深圳待了 1 年多后发现这座城市确实不适合我。一年到头只剩燥热的天气、没有非机动车道设计的奇葩交通、比北京上海还高的人口密度(直观上人口密度至少是北京的 3~4 倍),以及土地策略透露出的对待来深建设者的态度更是强烈劝退年轻人。

当然除了城市,工作本身也是去年跳槽的主要原因。工作也和人一样,只有相处过才能了解是否真的合适。第一份工作所在的部门在行业内戴着诸多光环,但无论在学习性还是成长性上,在新公司的这一年都要比之前高出许多。不过好处是,从读研到第一份工作,让我加深了对一个点的理解:「适合」比「最好」更重要。工作方面的其他感悟等过段时间再额外思考和总结吧。

除了工作变化,这一年还有一些思想上的变化,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不爱表达了,认识的新朋友也会觉得我是一个没什么想法的人。虽然本身是内向的,但熟悉我的人会知道我内心有很多强烈的自我观点。没毕业或刚毕业那会经常会向别人表达对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观点,会在大学晚自习后和同学讨论几小时的哲学和人生,争论各种事物的对与错。读研的时候会主动给导师发几千字的邮件表达内心,主动找导师谈对后面工作和实验室的看法......

但这几年能慢慢感觉到自己对同一件事物在思想、观念上的不断变化,有些甚至是反复变化。之前觉得是不好的,后面又觉得是好的,这两年又觉得不好了,或者反过来。但我意识到这不是什么坏事,这往往是由于这几年一直在经历不同的事、遇到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物,慢慢走入人生不同的阶段,自己也就在不停更新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所以现在很多时候不太愿意和别人讨论一些过于主观的东西,同时也变得不愿表达,因为我觉得这些观点基本都是阶段性的、受限的、变化着的,而且大部分主观的讨论其实都是在一些反反复复的话术和故事中兜兜转转,没有什么新意。

2021 年拿了驾照,原本以为学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应试氛围导致学车变成一件枯燥的事情。再加上我之前是在深圳报的驾校,半个多月后就要去北京入职,所以必须在半个多月内完成,这让整个学车过程更加充满压力和紧迫感。原本是想着离职后学车是一个放松的事情,结果把自己搞的更累了,还占用浪费了难得的离职空窗时间。

2021 年还学会了滑雪,也算给无趣的程序员业余生活新增了一个兴趣项,以后兴趣栏也终于有一个像样点的东西可以写了。

2021 年开始仿佛是步入了一种期待变化的阶段,变化让人感受到活着的乐趣,期待后面几年尝试更多的事物,变化更多、更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