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职业规划师何玉朱
/ 01 /
对生命与死亡本身,我是一直秉持敬畏和好奇之心,有好几次遇到身边有人离开,或听闻时,便很想窥探其意义,但都被自己的“无知”给压下来。
我知道至少目前为止,自己对这个话题还是知之甚少,但有些想法还是忍不住想分享出来。
前几天和几位老铁吃饭时,才知道小美的奶奶上个月离开了我们,让一家人惊讶的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早上还精神奕奕地在和他们有说有笑,去了趟厕所就安详的离开了……
还记得有次为了参加葬礼,凌晨4点多我们已经开车在路上奔跑。
听奶奶(爱人这边)说,她们之间的感情和一般人不一样,我们是她的娘家人,所以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就出发了。
而我最早触碰死亡的话题是在十五岁,那年我的二哥十六岁,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我的一位十九岁堂哥;
当年他们的意外离开对我们两家人的打击蛮大,直到几十年过去了,父辈们才走出这个阴影中走出来,而奶奶直至逝世的那天还依然惦念着;
对于他们的死亡,那时的我还小,总觉得他的离开会带给我们什么?比如证明,为他们争气什么的。
事实证明,这种想法也让我执拗了很多年,一直在他离开的几年里我都不怎么会落泪,直到后来遇到我的先生;
再后来是我的亲奶奶,亲外婆,(爱人这边)爷爷一辈的亲友陆续离开……
/ 02 /
有的人一生很漫长,有的人一生真的很短,我见过91岁的老婆婆离开,95岁的爷爷为他送行的,携手几十载,虽羡煞旁人,但也终需要面临分别之痛;
我想多数人和我一样也都经历过身边亲友的离开,二哥离开那一年,可能我还小,对于死亡分离的恐惧没那么深;
以至于在生活的很多年里还依然觉得,他只是去了很遥远的地方,比如移民。
但在他离开几年后的某天晚上,我突然哭着醒来,眼角全湿了。
在梦里,我一直在手机通讯录里寻找他的电话,但无论我怎么找都找不到;
梦里的我哭的很伤心,惊醒了自己,
惊醒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所以早就在心里真正接受他离开的那一刻,心中有粒种子早已发芽——人世间的一切,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
这是二哥离开后教会我的,这股力量一直伴随至今。
/ 03 /
我在和来访者咨询时,也曾提及到至亲离开对我们的意义。
巧的是,她的经历和我是如此相像,但我想我们都是幸运的。
提及她的哥哥时,我知道她还没从这件事里走出来;
然而从她的经历里我感觉到,可能哥哥也放心不下她,才会让他生前的一群兄弟们照顾自己的妹妹……
面对至亲的离开,我能感觉到那份痛,身心与肉体的分离对亲人来说真的是很痛很痛;
以致在看到与之最亲的人离我们而去时,那种无法表达的痛,需要调动全身的力气,跺脚,抽打,甚至呐喊都无法释怀。
有的人承受不了,直接晕了过去,而有的人,用尽余生去缅怀……
死亡意味着什么,对死亡的恐惧又意味着什么,这几年见过太多的人纷纷离开,也越发引起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伫立在那里,突然想起王虹老师曾提起过关于死亡和临终关怀的书《我爱的人,要走》。
她说这几年身边陆续有亲人去世,也让她对死亡这个话题开始有了接触。
书中谈到,一个人修行越好,死亡时痛苦越少,反之越痛苦;而每个人选择什么方式死亡——意外,癌症,ICU病房,梦中……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系。
有的人不希望家人太牵挂,就会选择在家人不在的时候去世;而有的人喜欢交代清楚一切,会在死亡前得病很久。
再看看周围去世的那些人,还真是啊!如果大家早就懂了,或许就不那么惧怕死亡了。
/ 04 /
我想每个人的到来和离开,或许都自带有他必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一定是。
降临时带来爱,离开时,或许为了以这种方式唤醒什么;
在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存规律里,我想,会不会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传递某种讯息呢?
用凋零换得子子孙孙的延续,用离开唤醒另一个生命的潜在力量……
但不管哪一种,是好是坏还得由活着的人来定义。
想到这里,揪着的心也就释怀了。
到了陵园,我和几位长辈来到爷爷的墓碑前,周围多了很多新建造的墓室,有信教徒划分的区域,有金碧色的,有偏现代“商品房”式;
可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精神上的追求也越来越丰盛,这也间接地催生新的行业诞生,比如临终关怀。
听着奶奶(爱人这边)讲爷爷(爱人这边)临终前为自己选墓地时执意选择壁葬的缘由:
原来墙角附近有个石桌和人工湖,这里视野开阔,闲时能约上大伙打打麻将、喝喝茶……
他生前家里的氛围一直都是这样,不仅左右邻里氛围好,更是村里最受人尊敬的长辈……
所以他一眼便相中这里,最后,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归宿,确实像极了他的个性。
有人说,我们生来就不打算活着离开这个世界,既然如此,还有何惧!
想想也是,既然生命的出生和终点都已定下,那剩下的时光里,需要的是填充经历,撰写情景,自由发挥。
这是一本出生便已注定好的情景剧,开头和结局已定,余生就不必畏惧,我们只管向前。
-END-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