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感悟系列(9.6——9.10)

9.6

大家好,我是兴宁小学的孔瑞娟,我今天领读的是朱永新老师的书——《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的第11、12章节。

第11章节的主题是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在这个章节里,朱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开展新教育晨诵的原因、新教育晨诵与传统晨诵的不同、新教育晨诵的四大原则以及新教育读本的贴心设计。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世间万物所有的风景,在儿童的眼里都是诗意盎然的。诗歌的语言是最美的,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诗歌中承载的文化含量之重,是毋庸置疑的。一部诗歌史,也是一部丰富、凝练的中国文化史、中华文明史。晨诵的过程,就是让师生进入诗的王国,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的过程。

朱老师还分析了新教育晨诵与传统晨诵的最大不同:传统晨诵以诗为中心,新教育晨诵以人为中心。

因为以诗为中心,所以,无论是从传统晨诵中,还是从传统的诗歌教育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对诗歌的关注。从准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到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存状态,再到详细还原诗歌的创作背景.

以人为中心,一切应该关照的是人,关照的是生命本身。因此,新教育晨诵以读者为主体,以满足生命的渴求为目标,以满足生活的需求为目标。无论是结合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诵诗,还是对诗歌内容进行的“编织”与“叩问”;诗歌的诵读不再是从外向内的灌输,而是读者心灵与所读诗歌发生的共振,是水乳交融的阅读;诵读的诗歌不仅属于作者,属于过去,同时属于读者,属于现在。当读者发自内心地诵读一首诗歌时,这首诗歌就成为读者的再创造,就成为读者内心向外涌现的甘泉。

新教育晨诵课程的开展,坚持四大原则:吻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吻合诗歌的学习特点,吻合生活的情境变化,吻合学校的学习节律。贴近师生的生活,便于培养共同的语言密码。

《新教育晨诵》强调让诗歌“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在音乐、美术营造的意境中,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歌,丰盈当下的生命,促使人们形成积极的感悟,激发生活的热情,调整心态,健全心智,在日积月累中积淀人文底蕴,帮助人们从容应对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创造出幸福、明亮的精神状态。

同时《新教育晨诵》还对每首晨诵诗进行“思与行”的设计。通过诗歌解读叩问读者,激发读者与自身生命联系思考,将诗歌与读者进行编织,让诗歌真正深度滋养心灵。更贴心的是,这套书运用新媒体技术,可扫码下载APP,尊享音频、精美课件、公开课视频,让读者获得全新体验;还设计了家庭亲子晨诵的内容,适合学校与家庭使用。

第12章节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朱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首先寻找最适合孩子阅读的那些书。在选对书以后,与孩子一起读书。阅读的大门,也是需要父母的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进入的,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最有效的路径。

新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只有共同阅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愿景,才能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榜样。想让孩子阅读,父母首先就要做好阅读的榜样。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善于阅读、勤于学习的父母。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学习。

优秀的父母不仅自己要阅读,为孩子做表率,而且要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家里的书,可以随意地放在孩子的写字桌上、床头,或者家里的饭桌和沙发上,目的就是引起孩子对书的注意,“诱惑”他去读书。

“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在自己的国度里,带领孩子们从晨诵开始新的一天,用诗歌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带领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中国家庭和学校最美丽的风景。

9.7

今天我阅读的是朱永新老师《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一书的第十三章节“读经与读诗”和第十四章节“好活动让好书鲜活起来”。


第十三章节的主题是读经与读诗。首先来看看读经的问题。

主张儿童读经的人,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经典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助于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圣贤气象的人;二是经典学习需要“童子功”,儿童时期的记忆力特别卓越,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可以终身受用。

反对儿童读经的人,也有两条主要理由:一是圣贤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读经与培养圣贤无关二是读经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让儿童枯燥读经是违反人性的行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儿童读经的问题呢?

首先,不能够用读经取代读经典。我曾经反复说过,儿童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这里说的童书,就是指适合儿童看的那些最伟大的经典。毫无疑问,这些经典应该包括《三字经》《论语》《孟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但也应该甚至更应该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草房子》《夏洛的网》等现代经典。古代的读经,是挑选了那个时代人类的重要著作。今天当然不能局限在那几本少数的儒家经典之中。

其次,不能够只强调背诵不重视理解。儿童的确具有很强的专注学习与博闻强记能力,让儿童在早期背诵一些经典也无可非议。但是,让儿童整本背诵他们无法理解的《论语》《老子》《公羊传》《易经》等,既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古代的读经很大程度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即使当时不理解,日后也可以像牛反刍一样受益。现代社会则没有这样的需求,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了。有的古代经典中有值得学习的部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背诵更是毫无益处。

再次,不能够只读经不问窗外事。读经不能够走火入魔,不能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尤其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游戏,需要戏剧,需要运动,需要走进大自然,需要去博物馆,需要探索,自由与舒展才是儿童生命本来应有的姿态。毕竟,我们的教育不需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为国学专家,而是要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学校本来应该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中心,让每个孩子从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其实,即使在崇尚读经的古代教育,也不是只读经书的,而是囊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多种门类。

从某种意义上讲,读经其实是对读经典的一种误解。懂得教育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我们应该倡导的是读经典。所读的经典里,包括读经,也包括读诗。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挑选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经和诗。

金波老师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几乎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就能够说出富有韵律、充满想象力的句子,草木飞禽,云雾雨雪,世间万物,在儿童的眼里都是诗意盎然的。正如你说的那样,因为诗歌与儿童的心灵更为靠近,儿童的语言都是诗一样的语言。但是在中文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古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在古诗的选择上就要注意符合儿童认知的问题。

当然,哪怕在白话文中,真正的诗歌,当然超越了一般的儿童语言。有人称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原因之一就是诗歌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富有韵律感、想象力和感染力,好记好学,便于吟诵传唱。因为儿童语言发展的难度,远远低于发展音乐、绘画等其他技能的难度,儿童从诗歌诵读中所获得的滋养,从语言发展中所获得的提升,是全面又持久的。

大量的相关调查显示,丰富词汇量是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原因。学习诗歌自然也是积累词汇、淬炼语言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儿童的“诗性”是生命灵性的一种展现。诗歌王国中,不仅在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上,诗歌超过了其他文学体裁,同时,经典诗歌擅长用鲜活的意象、丰沛的情感,帮助读者超越生活,把读者带入感同身受的另一种境界。儿童在感悟中所朦胧思考到的哲理,将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清晰,将在行动中悄悄发挥作用。所以,让儿童在人生起步的时光里,与美好的诗歌以正确的方式相遇,会在儿童心中播下诗意的种子,会在潜移默化中鼓舞儿童创造诗意的人生。

其实,在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中,早就已经把读经、读诗有效地结合起来,又配合着一些简单有效的读法,编织成为一门生动活泼又有逻辑结构的新教育晨诵课程。正是在16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从浩瀚的经典中去甄别、选择合适的经与诗,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我们最近才专门选编出版了《新教育晨诵》系列丛书,无论是简洁的童谣童诗、精美的唐诗宋词,还是中外的现代诗,以及一些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按照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精心选择。这些最美的华章,最震撼心灵的文字,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生活节律等原则层层递进,自然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国学教育中,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挑选最适宜儿童当下的经典进行阅读,是我们的主张。


书香校园建设需要六大载体,即环境载体、物质载体、活动载体、组织载体、课堂载体、评价载体。

环境载体让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通过各种事物外显;物质载体是各类图书在图书角、藏书架上呈现;组织载体是一群人通过共同阅读而成为成长共同体;课堂载体是通过阅读课程进行深度有序推进;评价载体是通过激励进一步促进提高。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也是六大载体之一。

读书没有活动,是很难真正进行的。

比如说,我们让学生为名著配插图,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为名著画出插图来,学校里搞插图大赛,把美术教育活动和读书结合起来;为名著配音,每个学生选中三段他最欣赏的名言名句,每个人录5-10分钟,到班级里播放,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同学的声音非常精彩;举办最喜欢的图书人物卡通大赛;最喜欢的人物扮演,在校园内游行;和作家面对面,把原作者请到学校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这些活动,都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对图书的理解。

每学期排练生命叙事剧,也是一种效果非常突出的阅读活动。生命叙事剧即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和阅读能力,在共读适宜当下的经典书籍后,所有学生融入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把自我个性、当下生活投射到共读书籍之中并因此而争鸣、共鸣、创编、排练、演出一部戏剧。

生命叙事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它是个体生命与文学艺术作品的高度融合,与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在本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

第一,这里的戏剧所演出的内容,必须来自每个学期的共读书目,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深度阅读。

第二,戏剧中的角色确定,以学生的生命出发而不是戏剧的需要出发,并且以教室为单位,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登台演出。

第三,戏剧的时间是以学期为阶段,每学期一个剧目。而且一般安排在班级叙事和生命颁奖的活动之后。它最关注的是每个学生在戏剧之中的生命呈现,其排练是从共读该书开始,其后的竞选角色、道具制作等都是叙事内容,最后的演出既是以戏剧进行全班学生的生命呈现,也是每学期每间教室在期末庆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的举行图书交流活动,比如有一所学校搞了一个感动系列的活动,就是让每个老师、每个学生,大家推荐一本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书,陈列在学校的图书架上,并且这个图书架在广场上,不用办任何借阅手续,每个人在自己推荐的书的扉页上要写上这本书感动自己的理由,为什么把它推荐给大家,让感动过自己的书再去感动更多的人。

“心中有理想,校园满书香。”

书都被学生借走了。假如说书都在书架上未必是好事,书架是不需要感动的,人需要感动,当书不和人的眼睛接触、不和人的心灵接触的时候,书不是书而是废品。书只有和人的眼睛、和人的心灵接触的时候,它才变成了书。所以,书,只有被阅读的时候,它才有价值。书架上的书全被借光了才好呢,假如这样说明书还不够,学校还可以再配,哪些书借得多,就配得越多。

不需要任何手续就可以拿走阅读的书,要是学生拿回家不拿回来怎么办?你不用担心,全当送给大家几本,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这是这本书的幸福,也是学校的幸福。

要加强教育,还可以鼓励学生捐更多的书到学校。

其实,很多时候,书有了,时间也安排了,环境都创造好了,但孩子们不爱读、总觉得没有时间读。这就得通过各种各样切合实际的活动,去推动孩子读书。没有谁是天生爱读书的,也没有谁是永远不爱读书的。读书的兴趣需要培养,要从孩子们最喜欢的书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让他们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一旦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样的孩子,他有阅读的终生需求,一旦他爱上了读书,你不让他读书都做不到。

总之,好的阅读活动,能够让好书鲜活起来,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打动我们的心灵。所谓好的阅读活动,并没有一定之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只要能够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能够激发阅读兴趣、加深阅读理解,就是好的阅读活动。

举办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阅读活动,让自己和学生们一起享受阅读!

9.8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兴宁小学的孔瑞娟,今天我和大家聊聊这本书中关于名著阅读和共同阅读的话题。

在第15章里,朱老师给我们分析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和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古典名著的话题。

在新教育研制的书目中,小学中年级段推荐了图画书《武松打虎》和《孙悟空在我们村里》,小学高年级推荐了《西游记》,初中阶段推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高中阶段推荐了《红楼梦》。

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总的来说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比如《水浒传》里不仅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更有肝胆相照,忠义相守;《三国演义》里不仅有权术心机,尔虞我诈,更有大江东去,光风霁月;《西游记》不只是有“修持”“菩提”“元神”“禅心”,不只是蕴含着浓重的佛教色彩,更有团结协作、不惧艰险、共克时艰的乐观主义精神;《红楼梦》不仅有悲情乃至关于性描写的段落,更有深刻的思想、精美的文字。

第二,让儿童尽早走进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美国赫希教授,就把曾经影响美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著作,推荐给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英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要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故事,他们并没有以莎剧中有不少尔虞我诈、暴力情杀等内容为由,不让孩子走近莎士比亚。

第三,儿童的眼光与成人不同,经典的阅读是需要成人指导的,儿童的阅读是需要成人陪伴的,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对阅读的过程进行引导。儿童看《西游记》,会更关注孙悟空的本领,关心那根神奇的金箍棒,关心孙悟空如何打妖怪,关心大大咧咧、好玩贪吃的猪八戒。儿童看《三国演义》,会更关心英雄的故事,诸葛亮的聪明智谋,以及“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生动精彩的场面。儿童看《水浒传》,会更关心武松打虎的英雄豪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经典时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阅读经典时也有不一样的心得,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让孩子读经典,而是如何与孩子一起读经典,如何指导孩子读经典。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尽可能早地走进经典,以正确的方法,阅读这些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与精神的著作。


在第16章里,朱永新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有关共同阅读的话题。

共同阅读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共同的阅读主体。 亲子共读,阅读主体就是父母与孩子,包括父亲与孩子和母亲与孩子。师生共读,阅读主体就是教师与孩子。师师共读阅读主体就是全体教师,就是全体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本书开展的共读。比如咱们洛宁县读写交流群,领导和老师们每个月共读一本书,每天在群里交流讨论,谈心得、聊感受,好多老师还每天写文章,带动了更多的老师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生生共读阅读主体就是学生。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如这学期我在我班号召学生坚持阅读,刚开始内容自选,可以读故事,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有一部分学生现在也用荔枝录音,有的一大早就在群里开始读了。我给孩子们说的是,书必须每天都读,但不一定非要在群里读,如果不方便用手机,你就自己读,读完家长写个证明就行。咱得照顾到学生各自不同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环境。现在看来是开了个好头,过一段时间,等所有的学生都能每天坚持,等家长看到孩子因为读书带来了变化,我准备开始带着孩子们共读整本书,希望我和孩子们都能坚持下去。

家校共读,阅读主体就是家庭与学校的成员,他们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某本书籍进行的阅读活动。

其次是共同的阅读对象。共同的阅读对象,指的是共同阅读的内容。现在阅读中存在的很大问题就在于缺乏系统的阅读计划,是一种无序、自发的阅读,真正的好书没有被充分阅读。而且,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阅读指定书籍有时候还是有困难的,不管怎么样,相信只要开始,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越来越好!

再次是共同的阅读时间。共同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应该有一些共同阅读的时间。新教育的建议是:生生共读,我们可以利用中午的“午读”时间,也可以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时间;教师的共读,可以采取轮流讲读的方式集体阅读,像咱们读写交流群现在每天早上的领读,就是挺好的一种方式;而亲子共读,则可以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或者周末休息的时间进行。

最后是共同的阅读方法。默读、讲读、领读(导读)、分角色朗读、邀请作者分享型阅读、读书交流会、读书辩论会、续写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共同阅读,能增强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更轻松。

其实,阅读本身是充满着创造性的。共同阅读是相对于个体阅读而言的,是一种阅读形式上的有益补充,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学校和老师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阅读活动,真正地让阅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助力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同时,也欢迎更多的老师朋友加入咱们的读写交流群,分享你们的教育智慧,激励大家一起砥砺前行!

9.9

大家好,我今天领读的是《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一书的第17.18章节。

第17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学科阅读。

现在,阅读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营造书香校园也成为许多学校的自觉行动。但是,阅读的“偏食”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作为教师的我们缺乏相关的学科阅读指导和有效的建议,不仅使学生的阅读变得低效,更使自己在教学中无法组织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缺少源头活水。

学科阅读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学科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问号才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时间、空间、物力、财力和人的感觉能力的限制,很难以一己之力对世界进行全面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通过学科阅读,借助各个学科科学家、艺术家的慧眼,阅读他们的著作,则可以看到一个新的世界。通过一本书打开一个学科的一扇窗,走进一个学科。

其次,学科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寻找人生榜样,科学确立志向。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翁,也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写成一部伟大的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原型,人生的榜样。所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类人物的传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善于向英雄学习的物理学巨匠范德瓦尔斯,读到了欧洲大思想家莱顿的故事后,开始了自己艰苦的自修历程,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再次,学科阅读能够推进学生拓展学科视野,理解学科本质。教科书只是学科的“压缩饼干”,由于篇幅的限制,提纲挈领,可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理解教科书,拓宽知识面,把握学科的本质,还是要依赖于学科阅读。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特博士,就是从中学时代开始通过学科阅读而拓展学术视野的。枯燥的课程令他失望,但真正的学科阅读帮助他仍然保持着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中,特别需要精神养分搭配全面的、成体系的阅读产品,无论是数学、科学乃至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都需要借助阅读这一抓手,才能实现学科学习的深入有效,才能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彼此融合,举一反三。

学科阅读的关键一是选好书目。二是所有的科任老师应该成为真正的“领读者”。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已经启动中小学学科书目的研制工作,将建成完善的全覆盖的学科阅读体系,为我们的学科阅读提供一个“专业地图”。

希望我们在局领导的带领下走好自己的教师专业阅读的同时,带领学生在各学科阅读和跨学科阅读上有新的突破。

第18章节的主题是 阅读是永无止境的探索。朱老师知道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石,知道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价值,知道推动全民真正喜爱阅读,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意义,所以他格外看重自己“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这个身份。

他首先从自身做起。走出书斋,走到基础教育第一线,走到阅读推广的第一线。无论工作多繁忙,也无论是否出差在外,他每天早晨五点半开始的阅读、写作,和每段旅途中必然携带准备阅读的各种书籍,都是雷打不动的。

同时他还推己及人。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阅读推广。刚开始在全校推动阅读,后来开始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学校的阅读来撬动全社会的阅读。

新教育关于阅读的几个主要主张现在已深入人心,比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无论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还是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他从未放弃过对阅读的呼吁,新教育团队,也从未放弃对阅读的研究、实践与推广。从央视全民阅读晚会现场到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再到以一己之力推动新阅读,朱老师怀着激情、循着理想行走在新教育实验和阅读推广的道路上。在过去的十年里,朱永新带着新教育人一直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最前沿。

阅读,让孩子的生命变得美好,孩子,也必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

阅读意味着一生的学习和成长,是永无止境的探索,我会追随新教育的脚步,和大家一起继续前行。

9.10

朱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位优秀的“领读者”,他们是怎样成为“领读者”和怎样做“领读者”的?

基础教育阶段,女老师居多。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女老师,同时也是孩子妈妈的她们在接触到新教育实验后,被新教育丰富的阅读课程吸引,特别惊喜,希望把这些优秀的图书带给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们不仅带给了自己的孩子,还带给了教室里更多的孩子。所以,在新教育实验有个特别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老师不愿意教自己的孩子,担心教不好;但是几乎所有的新教育老师,都更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教室里,就是因为她们清晰地意识到,通过阅读,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可以在一起更好地成长。她们自然也就成为最积极、最忠实的“领读者”。

张硕果老师是焦作市教科所的老师,也是焦作市新教育实验的负责人。她是新教育在焦作的第一粒种子,坚持十年,带动了一个地区的老师和父母。走进新教育之后,就带动孩子的班主任作为第一批新教育实验老师。如今,厌学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名校高中生,张硕果也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阅读,阅读范畴从各种童书到各类教育专著,并成长为新教育骨干。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特级教师吴建英,不仅是一位倡导阅读的校长,也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整本书共读”的专家。

她的经验是,首先要为孩子选好书。其次,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阅读生态。除了校园里设有形式多样的书吧、书亭、书站外,每学期都要举行一届“阅读文化节”,开展作家面对面、班级读书会展示、童手写童心、我为名著写书评、书本剧表演、诗词诵读会等精彩纷呈的系列读书活动,为儿童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日常开展“你讲我听”“持续默读”“主题阅读”“学科阅读”等活动。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共读课,师生每月共同精读一本经典,独创了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推进——延伸”三步曲的模式。

再次,通过设计《共读手册》和《阅读评价手册》详细指导儿童阅读整本书。全方位挖掘书中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设计相配套的形式灵活的阅读指导与练习。给学生发“阅读奖章”,通过阅读挑战、星级评比,引领学生以持久的热情拾级而上,挑战自我。

江苏淮安市天津路小学的王艳老师作为新教育电影课项目组的副组长,所研发的“光影阅读”课程,有效地把新教育电影课与阅读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把“光影阅读”课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常规光影阅读课程”,即通过组织观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将单一、平面化的文字阅读转化为生动、直观形象的立体化阅读。二是“生活光影阅读课程”,即通过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影片、书籍,有机链接起阅读和生活,让孩子们的知识、生活、生命产生共鸣。三是“主题光影阅读课程”,即以主题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观影、阅读、研讨,将读与思有机结合,提高孩子的深度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整合多门学科,提高各个学科老师的参与度。

还有一位最为传奇的新教育阅读推广人叫郭明晓,新教育人都叫她“飓风大姐”。她一生扎根教室工作近30年。郭老师在知天命之年开始全力以赴投入新教育课程的研发和践行之中,成为新教育榜样教师。她的学生六年人均阅读量达到3000万字,晨诵诗歌1000多首、师生创作诗歌600多首。她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紧密结合,五年级下学期教材32篇课文,她就补充了23篇课外文章进行学习,学生们不仅热爱阅读,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2013 年她退休之后,又把阅读的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带动至少50万人次阅读;她作过近100场的阅读讲座,其中许多进行了区域或全国性的直播,受众人数达30万人次;她亲自带领学校教师、周边教师、乡村教师、萤火虫义工、学生及父母们进行线上线下共读,达5万余人次;她通过网络授课和现场授课等方式,帮助约3万人次的教师掌握阅读推广的专业技术......

我想,在阅读推广的道路上,我们新教育人,更愿意做耕耘的人,不仅撒下种子,还要耐心地呵护、守候、照料,让越来越多的种子茁壮成长,一起把中国变成一个书香家园。


20.让校园充满书香


如果要以“书香校园”来形容一所学校,那么,这所学校应该具有哪些不可或缺的特点?

我们一直认为,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对于如何看出是否是“书香校园”的问题,其实,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看一所学校是不是“书香校园”,第一要看这所学校的人有没有“书卷气”,特别是校长有没有书卷气。书卷气是写在脸上、写在瞳孔里的。那种清澈明亮的眼神,那种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那种见到好书迫不及待翻阅的心情,通过表情是能够辨认的。书卷气也会锻造一种心态,会让人变得更儒雅、更从容,所以,书香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真正爱读书、懂好书,能够及时为全校师生推荐好书、带领大家共读的校长。

第二,书香校园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里有恰到好处的提醒与宣示,为阅读创造一个好氛围。一所充满书香的校园中,在许多醒目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甚至连一花一草一木都配上了新教育晨诵里的诗歌,整个学校的阅读氛围创造得很好,让校园处处有书香。

第三,书香校园应该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有一个藏书丰富而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就是师生的精神食堂,要把最美好的图书给最美丽的童年。书香校园必须解决“读什么”的关键问题,阅读的高度决定着精神的高度。总之,要让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有品质,学生的阅读才能高品质。特别要防止那些品质低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进入学校。学校可以建一些开放的图书广场、图书角和班级图书柜。学校可以为图书广场和每个班级的图书柜配上适合这个年级的好书,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带两本好书,放在这个图书广场和班级图书柜里,定期更换,彼此分享和交流。

第四,书香校园应该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阅读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安静,也需要仪式、庆典、活动的唤醒和激励。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新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创造了许多颇具特色的阅读活动,如自制图画书、阅读大挑战、作家面对面、阅读真人秀、跳蚤大市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主题演讲大赛、“我最喜爱的图书人物”形象巡演、“我最喜爱的书中名言”配音大赛等。还有学校做了一个活动叫“感动接力”: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推荐一本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书,写上这本书为什么感动了自己,然后把这本书捐给学校;学校做了一个长廊,专门陈列这些书,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任意取架子上的书阅读,让曾经感动过一个人的书感动更多的人。精彩阅读,创造精彩人生。

第五,书香校园应该有精彩纷呈的学科阅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学科。但是,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情,所有学科都有阅读的任务,所有教师都应该热爱阅读。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科学阅读、数学阅读、英文阅读等,已经开展得风生水起,对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书香校园应该发挥学校的文化中心功能,通过开展亲子共读,组织读书会,带动全民阅读,促进书香社会的建设。学校不是阅读的孤岛,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建设书香社会,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必由之路。新教育实验的实践表明,以亲子共读为基础的家校合作共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孩子们静下心来阅读,就要想办法把父母们从电视机前、麻将桌边、手机和iPad上拉回来。亲子共读让父母与孩子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与愿景,对于改善家庭关系、形成良好家风也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可以开展家庭藏书秀、亲子阅读大赛、家庭阅读挑战等各种活动,激发父母的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牵头成立各种读书会和读书俱乐部,让父母和其他社会人士深度参与学校的阅读活动。

当然,书香校园的建设还有其他一些环节。如有懂书爱书的图书管理员,能够配合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为师生推荐合适的图书;组织班级共读和全校共读,协助师生选择合适的经典改编生命叙事剧;为有特殊阅读兴趣和需要的师生寻找书籍;有科学合理的阅读评价方法,对阅读能力进行评测和提升;开具有学校特点的必读书目等。

总之,阅读有方法,阅读无定法。一所普通学校,可以通过书香校园建设,焕发无限生机。一所充满书香的学校,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帮助那些阅读的种子早日破土而出,结出丰硕的果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感悟系列(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