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老师《时间的格局》 读后感 (一)

弘丹,终身写作社群《青橙学院》创始人,《从零开始学写作》《时间的格局》作者,梵登、有书等平台签约作者,《21天爱上写作训练营》创始人,带领4000+人从零开始写作。

今天分享的是自己看了弘丹老师《时间的格局》用讯飞语音写的一些触动自己的读后感,共分四篇推送。希望书籍内容也能和你产生火花~


序:

看到弘丹老师<时间的格局>这本书时,心情久久无法平复,书中个别观点和事例与自己竟如此相似,深深触动我,情到浓时不禁也潸然泪下。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不是个人传记,而是一本分享平凡人如何可以变得不平凡的“操作手册”,实践操作的工具书,是用来练习,不是用来阅读的。而非是只让你有突然之间醍醐灌顶的感觉,后续便忘了说什么的一本油腻纯鸡汤书籍。此书文字风格平实流畅,质朴动人,通俗易懂实操性强。


弘丹老师的思维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我推荐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有人问我,你看过的书哪本对你影响最大?换作以前,我可能立马会在脑海里极力的去搜索,自己到底看过什么书,内容又讲些什么?

随即等待而来的是脑子里的一团浆糊,一片空白。以前看书从来没有好好去吸收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是觉得读过看完就完成了任务,其实不过是又多了一个书单,一个谈资仅此而已。

但是如果现在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时间的格局> 。

“心流”

写作上如果能产生“心流",便能行云流水,情感的处理也会拿捏得非常到位。我认为阅读上也一样,能产生"心流",可能是书中的某些观点触动你的最心底,或者是你觉得作者写的就是另一个你自己。

我们好像总在等待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特殊的日子是我们准备好了一切或者一切都是准备完美,然后我们才开始去行动,然而这一天却一直没有到来。

你想做的事情,你给自己定的目标,你想见的人现在都实现了吗?还是说都只是躺在你代办清单或者目标里。

一切不以行动为目标的等待都是耍流氓。

“高效行动”


文中开始以一个故事为例。一个丈夫讲述怀孕的妻子想给肚中的宝宝培养音乐感知力,当丈夫询问妻子的做法时,以为她会买些音响或者电子琴放音乐来熏陶氛围,妻子却是想学一门乐器,等宝宝长大了还可以用音乐陪他玩,丈夫欣然同意,遂提醒妻子其表妹赠送的尤克里里刚好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于是两人找了培训学校报了班,不久丈夫便收到了妻子发来弹奏尤克里里的照片。

书中例子反射一个道理。

我们想学一样东西的途径非常多,那你会想到自学吗?处于小白状态下势必会耗损大量的时间精力,书中丈夫和妻子选择是报一个培训班,节省大量功夫不说,主要是可以系统化去和老师学习专业知识。也再次说明时间和高效能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其实用了行动的三步法POA

第1步设定目标,在自己确定一件事或者在选择的时候快速选定目标。

例如你想设定的目标是100天健身。但是这个并不属于目标,而是属于实现目标的一个方法。再回到这个例子当中,妻子在书中学尤克里里不是她的目标,学尤克里里只是帮她实现目标的一个方法,那她的目标是什么?是可以跟宝宝一起玩,让他感受音乐,爱上音乐,培养音乐感知力这个才是她的最终的目标。

怎么可以寻找你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对比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你期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生活,这个就是你的目标。

"换一份工作不是目标,职场的价值才是目标,相亲恋爱不是目标,共同成长才是目标。读多少本书不是目标,开拓眼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是目标,如果你能区分目标和行动这对于你实现目标是非常有意义和成效。"

我们需要弄清终极目标,而不是总纠结于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通常两者容易混为一谈。我们生活当中,常常因为用错了方法而导致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2步是分享目标。目标告诉给你知心或者能够跟你一块共同成长的人,分享目标不是为了告知,而是让他也一起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来,你们可以相互鼓励,彼此都是成长的见证人。如果他没有参与进来或者不能理解你,没关系,那就换下一个。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合作者。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分享,我们的成功失败甚至喜怒哀乐都需要与人分享倾听,从而产生合作,这里可以运用到阿德勒心理学目的论的一个观点,人跟人之间的需要产生在合作基础上才可把价值变成最大化。

第3步是马上行动!

无论是哪一个方法,或者是做任何一件事情,最主要的还是马上行动起来,从0~1的踏出勇气的开始远比1~100这个过程重要的多!

可怕的不是固定思维,可是自己完全不自知。

文中列举了两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案例一:为什么我们听了这么多讲座分享,参加了各式提升自我的培训班,读了那么多书都没有任何改变,始终原地踏步。

其实是思维局限的问题,我们总用红灯思维去考虑事情,遇到自己不认可或者不熟悉的观点和建议,潜意识里会直接选择屏蔽或者拒绝。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红灯思维必须要转换成绿灯思维才会有突破。

那绿灯思维是什么呢?

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运用在自己身上?

比如说别人跟你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是马上的去判断yes或no,你是先接受,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再去判断是否对自己合适,如果合适,你就可以用运在自己身上。

案例二:父亲因为不了解上海房子的行情,没有办法相信作者购买的房子已经比三年前涨了一百多万,而固执的认为最多只能涨五十万的事例展开,而这也让作者陷入固定思维局限这个问题的思考当中。

用我自己的以前事例,每次和a去吃东西点菜的时候,我一定会和她说某某样菜式真的很好吃不管怎样一定要点,而我每次都只吃那个菜居多,甚至有时候约别人吃饭自己订的餐厅都是偏向清淡口味的,我认为清淡健康不会加重胃的负担,她们一定也这样想的。

或者是和我和b讨论问题,我俩从刚开始的各自交换想法,到后面的各执己见,非得争个对错不可,两个人甚至还因此差点吵了起来。

是啊,生活中这些例子屡见不鲜,但是越是琐碎平常的事情就越容易被我们忽略。

我们总习惯了禁锢在自己原有思维里,却浑然不觉。虽然有接触到新鲜事物,可是始终没法通过我们的大脑融进心里。

当你忽然察觉到或者从别人口中得知,你会非常惊讶。过去自己总抱怨为什么讲的东西他人根本没法理解,或者他为什么不能够换位思考站在我的角度上面去想问题?

因为根本很难有感同身受这个心理,毕竟发生的时候别人也未必有参与其中,大多数人都是用自己固定思维去考量问题,这就很好的说明了人的思维方式重要性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弘丹老师《时间的格局》 读后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