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事事周全,却活得粗鄙混沌

序:

什么是“美”?

在生活中,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当我们用语言进行描述时,很多“美”已经被有限的词汇筛漏了。

(一)

极简是美。

破碎是美。

宁静是美。

死亡是美。

活着是美。

自然是美。

纯粹是美。

荒凉是美。

沧桑是美。

叹息是美。

转瞬即逝是美。

潜心专注是美。

举案齐眉是美。

炽热浓烈是美。

……

(二)

中午情绪有点躁,跟老公说,为什么无法达到心平气和?

总会在情绪发泄之后,才转念想起自己的目标是“修身养性”?

背道而驰被琐事烦扰,是心智不够成熟?还是修为有所缺?

换言之,进一步代入现实的描述:

时值中年,孩子尚小,需要陪伴;老人渐老,需要照顾。事业看不到前景,兴趣爱好剩庸庸自喜,每日虽不为钱财、生存奔波,但却为如何活得更美而愁苦。为何始终无法企及自己想成为的那种格局和境界呢?

他说,“推荐你看个片子吧。”

(三)

《寻访千利休》。

利,刀锋之快谓之利。

休,休息暂停之意。

利休,韬光养晦。

全片时长两个多小时,日语片,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茶艺大师。

全片有日本的历史背景,也有茶道文化,还有宗教元素……

里面很多细节,没有文化积累,是看不太明白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国时代,千利休所在的年代主要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在任时,前者为引,与后者的交往则是主要蓝本。

全片用倒叙的手法回顾了千利休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日本的茶道经历着高层疯狂追求形式上的美,例如以靠挂宋朝的画,用宋朝的碗来彰显高贵,甚至打造奢华黄金茶屋等,完全仰赖于物质带来的冲击。

而千利休所推崇的茶道,却反其道而行之,极简、破碎,朴素,宁静。他所建造的茶屋狭小,每个进入的人都需要躬身而入,武士的佩剑不允许带入内。所用的茶碗,也是当地工匠所制,粗糙中却有质感。茶,不仅可为上层所饮,普通大众也得以品得一滋一味。

纵观全片,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拍摄手法清冷昏暗,百分之八十五的镜头都是冷色调。故事在喧闹中开场,在凄冷中落幕。千里休穷其一生追求的极致之美,在转瞬即逝中,却亘古流传。在结局中,千里马难遇伯乐,主人公与美或化身美一同毁灭。

(四)

看完全片,脑子里很空。

这种空白,是有很多感受在内,却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它触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的联动,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

镜头下,看到的是所谓“从容的人”,眼神里有的坚定。这种坚定,靠得是天生的慧根,更有岁月的历练。“坚定”里,也有对死的惧怕,对美的不舍。正如千利休所言,“只有美,才能让我低头”,但为了免于弟子被处死,他向权贵低下了头;也有要追随心爱之人却食言之后的跪地痛哭。

这种坚定,最终使得“死亡”与“美”浑然一体,不需渲染,却呈现出不同的层级。

与此同时,自己所有的人生困惑,也从片中得到了些许解答。很多时候的自以为是,正如大德寺住持所说的“遭遇欲望,愤怒、傲慢”的炙烤,让人贪婪、狭隘,以及愚钝。

这也让我想起一年前,曾从图书馆借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翻了几页后,因为写文章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话,然后那本书就被置于书架而后归还了。这种感觉,有种“打卡之后就象征着我来过”的意味;即似乎一本书,只要翻过,就已经深知其意了。但,个中描述,却只浮于表层,深究下来却不知所以然。

莫不是最讨厌急功近利,自己却在急功近利之路上不自知,抑或不肯承认。

(五)

扪心自问:自己要追什么?求的,又是什么?

常告诫自己“慢下来,静下来,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可遇到引起情绪波动的事件后,都像是废话和空话。这是因为浅薄,尚缺乏深厚的根基。所以那些话,也只能过耳,无法过心。

所以,多年之后,能找到“美”吗?甚者,能活成“美”吗?

(六)

看一部好片子,不会让自己立刻变成那个想要的样子。但会在那一刻,有了想要改变的念头。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事事周全,却活得粗鄙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