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上(一~十)


“山豆”=岂qi,岂有此理


解释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君子


总结:王阳明肯定《大学》里面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认为的“亲民”就是对人好,让百姓过的好。而这句话在王的理解就是“大的学问道理在于明正自己的品德并且在待人接物之间也要做到极致”。


总结:这里是对于《大学》主旨(第一句话)的一段补充,王认为要达到“至善”就应该要打心底地认为“明明德”(让自己的品行高尚),他反对朱熹的心外求,认为把自己的心修炼得“光明磊落”就可以实现“大学”的的最终目标——大学之道


心即理

在这里提出了王的主要哲学思想之一——心即理

在第133篇(“骨曲豆”=体),由“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得出“心即理”。这里的性,应该是和《中庸》里面的“性”有一定关系。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时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至德。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所以,“心之体,性也”,性就是指人性,这个“人性”就是至诚至德,那么即心里面的最原本的人性本来就是至诚至德,也符合孟子的思想“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思想也为后来“致良知”提供了根源上的支撑。


有人问王赡养父母怎么能从心上求?

王回答他,孝敬父母是不需要学习的,只需要尽自己“心”(也就是想尽一切的办法,诚心诚意)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什么东西,只要去做,尽力做好。

当然,这里的赡养父母也可以延伸到很多的事情,包括对待朋友,包括为人处事等等,尽心尽力。当你真的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方法会自己出来的,就好像是学习专业知识。如果真心想学,怎么都会有时间学,怎么都会找到途径,没有途径都会想办法找出来途径的,没有任何借口!!

在第三篇里面说到“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份”,也就是说明了正确的“心即理”是没有被私欲格挡的。就是在没有私欲遮蔽的情况下尽力做一件事才是真的“用心”。

所以这里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人努力却得不到进步,为什么有人做同样的事情且做得不够别人好,就是这里的“用心”。虽然大家都这样说,明白这个意思。但是似乎大家做事情都不怎么喜欢用心呢~


首先,知行是不可分的,有知就有行。闻到臭的就远离,这是跟随自己的心,无问题;闻到臭的也不走,就是昧着良心,这就是被“私欲”屏蔽,就是有问题。这里不是知行分开,而是被“私欲”屏蔽了。

世上还有两种人,一种是只是去做不思考,一种是只是思考不去做。这两种人并不能说明知行是分离的。他们这样做事情,就是相当于根本就没有做事情,那就是不存在知行。


竹马=笃du

尽心知性知天,扩充天生的心性(是非之中,孝心等)就会知道自己的天命(理)

生知安行,生来就知道可以直接做(生下来就已经获得成功)

存心养性事天,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 本性,这就是 对待天命的方法

学知利行,通过学习而获得成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不管寿命的长短,只要保持自身善良,就会发现自己的天命

困知勉行,非自己愿意遇到的困难而导致成功

不诚无物,诚,就是“精一”,就是真正想做好这个事情的心,这句子就是如果没有真正想做好这个事情的心,就不会做好这个事情


按照王的说法,成事的顺序应该是: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这话是在《中庸》里面提取出来的,对应《孟子·尽心篇上》里面提取的“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中庸》里面里面说的是人成功的三种方法,按照王的说法《孟子》里面也是说成功的方法。

王的说法“格物致知”的“物”是指心,因为“心”是“意”的主,有“意”才有“物”,无“意”无“物”,所以格“心”可以格“天下物”,《中庸》里面说“不诚无物”,就是“无意无物”


格,就是让其良心光明

“天理”是“明德”,“穷理”是“明明德”,也就是要不断除去内心的“私欲”


主要还是说了致良知,还是说明了要除去心中的“私欲”,保持良心的光明


“博文”“约礼”,王认为“约礼”就是“约理”,这里的“博文”就是“约礼”的表现形式。如新手学习英语,“博文”就是新手会找资料,学习内容,不断尝试的一个过程,而“约礼”就是想学习英语的这个心。学习英语就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既要有想学的心,也要有行动才算是学习英语。只想不做等于没有,只做但是没这个心就是瞎来,也等于没有。又好像我只是学给爸妈看的,这就是学习英语这件事被“私欲”屏蔽了。这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解释了“道心”和“人心”的关系

“道心”就是没有“私欲”的“人心”

我觉得王认为“得道高僧”的“道”和这个“道心”的“道”也是同一个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上(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