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道

一、道

道是什么,出于《老子·道经》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段话应做互文对解。

前“道”是名词,是自然,是本质,最原始的东西,后“道”是动词,说、讲;前“名”是名词,后“名”也是说、讲的意思。

若是翻译,前句意思为:最朴质的东西,你是叫不出它的,你叫出来的名字,不是它真正原本的名字。

后面一句话“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一般较难读懂。我姑且稍作解释。天地万物诞生之前是不存在的,是“无”;诞生之后万物存在,是“有”。这如同人的诞生,在离开母亲身体之前,是“无”;离开之后,成了个体,是“有”。

天地最初是不存在的,没有名字,后来存在了,有了名字。

“欲”是什么,是思索,是思考,是个动词。去思考和思索的是什么,是天地世界的诞生“有”和“无”。

翻译而来便是:“我”常在“有”和“无”中思考它们是怎么从无到有,而感到神奇。

“有”和“无”从道(玄)中诞生,却有不同的叫法,真是奇妙。

另《道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便是:有一样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它没有形体声音,不依赖他物存在,也不会消亡,可以说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他是什么,勉强称之为“道”和“大”。

曰有两意:一是说;二是“是(二声)”,是什么。逝,往。反,有翻转、返回之意。

后半句翻译便是:(它)大不仅去很遥远的地方,并且还会回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大的,因为天地人都是从道中而来。人生活在道的里面,所以人效法地的大,地效法天的大,天效法道的大,而道是自然的。

二、无为

无为是《道经》的第二个观念,效法地道天的行为,无为。

《道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槖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便是:天地不仁义,把万物当草狗一样看待,任其自生自灭;人效法天地,所以圣人也是不仁义的,把百姓当作草狗一样看待,而不加以干涉。天地之间不像一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竭尽,你去鼓动它,风不就越来越多吗?与其你去颁布政令,让百姓辛劳平穷,不如什么都不做。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推崇聪明的人,就不会让百姓去争当聪明的人。不看重难得的东西,就不会让百姓做偷盗之事。不展现欲望,就不会让百姓因为你的欲望而去迷失心智。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消除百姓的欲望,让百姓填饱肚子,消除百姓争斗的想法,增强百姓的身体。让百姓没有想法也没有欲望去争斗侵略,让那些有欲望的人不敢作为。做到了“无为”,那么天下就能安定。

以此,道经的核心观念便是无为。无所作为,寡欲少念。《道经》一共三十七章,讲述老子认为统治者该怎么做,从中又生兵家与法家,以无为而有为。

三、有为

如《道经·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如果你想让他收敛,必要他扩张。你想削弱它,就要先他强大。如果你想要他灭亡,那就要先让他兴盛。你想要夺取他的东西,就要先给他一点东西。这就是微明,想要做什么又不告诉别人,柔韧弱小的东西可以战胜刚硬强韧的东西。鱼不能离开池潭,国家发展的根本不能告诉别人。

最后两句话意思就是,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这便是以无为为有为,表面无为,实者有为,简单说就是扮猪吃老虎。

《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翻译是:道是原本最初,独一无二。从道中诞生天地阴阳。天地交汇诞生万物。万物背负阴去向着阳,阴阳交汇而和谐(特此一说,阴可以说是不好的、我稀少的,阳是好的、别人好的。也就说,我知道我的缺点,我向别人学习我所不足的)。所有人都厌恶“孤”和“寡”,因为这是少的,孤单的,认为是不好的,而统治者们却用作自称。一切事物会因为你减少它而让其变得更多,你要去给它更多,反而减少了它。别人这样教我,我也这样教,蛮狠的人没有好下场。我就这样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子百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