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奔赴的:你只有真正的爱自己,别人才能真正的爱你

①需要=你要滋养我,爱=我要滋养你。

《欢乐颂》中,樊胜美和王柏川的亲密关系令人窒息。每当她被家人压榨的时候,她就不断地压榨王柏川。她没有真正在乎过王柏川这个人,而是在乎他是否成功,是否可以源源不断地满足自己。

在一对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像是在经营一个银行账户。如果甲一直在往里存钱,乙只是不断的取钱,且取钱的数额比甲存钱的数额大,这个账户能支撑下去吗?

王柏川压力巨大,樊胜美也悔转过来,两个人终于分了手。他们的关系,属于母婴式关系:是一方发出需求,另一方付出爱来满足对方需求的形式,就像是妈妈养育婴儿一样。

樊胜美总是把王柏川当成关系中的“妈妈”,把自己当成了“宝宝”,一旦“宝宝”哭了痛了,就要“妈妈”来无私的付出爱。(这个“内在小孩”的自私自利会害人害己。)

但是她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当“妈妈”太久了会累,他也会想当“宝宝”。如果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可以在这两者之间灵活转换,保持平衡,或许能晋级到成人式关系。

好的关系就是:我擅长的地方我来满足你,你擅长的地方你来满足。尤其是相互依赖的两个人,一定要有洞察心,不能一味的只付出或者只索求。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需要是很正常的事儿。好的关系相互麻烦出来的。坏的关系是在不对等的索求中产生的。

爱不是索求,而是甘之如饴的付出。你能够给出的爱,是你有能量给出来的,而不是别人逼迫你付出来的。需要=你要滋养我,爱=我要滋养你。

一个人的能量有高低,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等待别人的爱,或者随时随地去爱别人,要充分的理解其中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你要先学会自己爱自己,积蓄更多的滋养能量,才能成就彼此。

长期关系的本质就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互满足。这是两个人之间的供需关系。一旦失衡了,受伤和满足感之间不再匹配,关系就开始趋于破碎。

为什么现在的分手率和离婚率那么高?主要原因就在这里。爱一个人,需要天赋,需要能量,还需要后天的学习与滋养,它一直是动态的,成长的。哪怕人到了七八十岁,依旧需要爱与被爱。

②经营的核心法则=爱与需求的供需平衡。

那么,一段关系怎样才能长久呢?无非就是两个字: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法则其实就是爱与需求的供需平衡。

什么样的关系经营方式是最好的呢?人的需求和爱一直是动态的,从来都没有确定性,我们不能一直用二分法去思考,要允许三分法进来经营。

第一种是自然经营。1.两个人的关系处于自然的状态,不需要去刻意的做什么讨好对方,或者让对方来满足自己。2. 两个人的关系状态是良性循环的,彼此都可以自然的做自己,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然的成长。

第二种是盲目经营。通俗一点说就是使用蛮力。你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式,并不去思考和迎合对方的需求,凭着本能瞎使劲儿。对方想要香蕉,却给的是苹果,你觉得这样会拿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吗?它就是不看目标,乱打仗,不仅不能让双方满意,还要滋生出种种矛盾。

第三种是理性经营。它是反惯性的。,需要你跳出自己熟悉的感觉和方式,尝试学习使用新的、不熟悉的、有点别扭的方式去处理。道阻且长,但它是最有效的,最省力的成长方式。

人不可能独立的完成自己的人生,我们的内心会有很多需要,主要有这五种: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感,亲密。它需要别人来帮助我们一点点的去完成,通过照镜子的方式,让我们一步步的成为自己。

其实这是一个修借假修真的过程。但很多人认为自己被爱了,对方就应该无私的为自己付出。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凭什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赴的。有时候,施比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对于安全感,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在不同的世界里有不同的安全感。太高或者太低容易失衡。只有保持平衡健康的安全感,我们才能够不过分的苛求于人,把内在小孩变成内在大人。

对于自由,它是安全感被满足后的结果,身心一致才能保持自由。感受和理性并非总是一致,我们常常感受的限制和压迫,是出现了内耗和外迫。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洞察心去不断地反求诸己,把自己的身心灵调整到“一”的状态。

对于价值感,它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好,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相信自己是可以的。价值感低的人处处否定自己,价值感低的人处处抬高自己。真正的价值感就是体验到“我的本质是好的”,不以外在拥有、事情怎样、他人的评价为转移。

对于意义感,就是要活出自我。自我,就是你愿意享受的事物的集合。人生的意义就是沉浸,就是陶醉,就是享受,享受一切你能享受的事物。有的人把这个概括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去更多想去的地方,吃更多想吃的食物,见更多喜欢的人,跟喜欢的人探索更多,做更多喜欢的事。

只有你觉得安全感、自由、价值感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你才可能会享受那部电影,才能体验到意义感。

人生的意义的第一步就是,你需要去回忆哪些事让你开心、幸福、满足、喜悦。
增强意义感的第二步就是,尽可能地把你的体验放到第一位
第三步,去做更多。当你的体验变得更重要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做更多这样的事了,你就有了更多满足感。

最后的亲密需求就是你需要一个人为你做一些事情,表达一种态度,让你感受好一点,包括给你看见、陪伴、理解、回应、关注、重视、尊重、认可、接纳、支持等。人都是脆弱的,我们都需要别人,但是不能过度依赖,正常人的亲密感就是流动的。

但是我们要充分的意识到,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没有人可以24小时满足我们所有需求,我们得自己满足自己,自己成全自己。只有真正的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们才可以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亲密关系。

所以,养育自己变成了重中之重。这个过程中,我们免不了遭受挫折,苦了痛了,要先学会自我消化,自我复原,然后向外突围。挫折体验=刺激强度-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的四道防线如下:
第一道:无意识地消化挫折。
第二道:理性消化。
第三道:渴望亲密和帮助。
第四道:被动应对。

无论是哪一道防线,你都要学会独自面对人生中的难。自己这个东西,是需要不断磨练与驯服的。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这个道理。

③跳出自我束缚=当下随喜赞叹

很多时候我们有情绪,有想法,就是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然后不断的怪罪别人。

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入手,洞察并且去积极的解决问题,把自己搞定,很多不必要的内耗就不会产生,事情也就顺利了。

每当你的内心体验到痛苦的时候,你都可以把刺激你内心的事写下来,并反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那又能怎样呢?
那又能怎样呢?
那又能怎样呢?

当你能真正面对要“它”的时候,“它”就威胁不到你。所以“那又能怎样呢”,是劈开荆棘的剑,合理的使用它,你会增强自己的武功和内功。

很多鸡汤告诉我们,要做强大的自己才能百战不殆。千万不要偏听偏信,在任何一种关系之中,我们要让自己的强弱得当,刚柔并济,才能够不断的获取积极成长的力量。放眼望去,太强悍的人反而得不到爱。

丛非从的这本《养育你内在的小孩》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著作,让你更好的与自己相处,陪自己内在的小孩一起慢慢的长大。如果你存在卡点,痛点,匮乏点等,不妨从头翻到尾,对症下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让我认真的反思了自己过去的种种,随着作者的理性分析, “内在小孩”也在慢慢的变成“内在大人”。非常感恩遇见,这是我读的他的第三本书,希望能够让你们从中获取成长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奔赴的:你只有真正的爱自己,别人才能真正的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