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游戏》看图灵

昨天吴军老师在介绍图灵博士的时候,推荐了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模仿游戏》,恰逢假期,就赶紧下载下来观看。

电影中以两条时间线索穿插的形式展开, 一条是图灵在英国军队破解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一条是图灵的学生时代的经历。

在英国军方的军密单位破解“英格玛”的过程中,图灵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一面,根本无法跟之前的团队成员一致行动。当然,图灵看不上他们的工作,或者说他们的智力水平。图灵认为,之前的一帮密码学家、语言学家试图通过人类计算的形式去对抗机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国的“英格玛”密码系统可以产生超过一千五百万万亿种的可能配置,而且德军会在每天的午夜零点更改配置,同时英军在早上六点的时候会截获第一条情报。也就是说他们要在18个小时内完成从这么多的可能的配置中找到正确的一个配置,来破解德军情报。这显然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图灵是数学天才,擅长填字游戏,也就是擅长通过逻辑推理计算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他提出要制造出一台能够自动破译的机器,用机器来对抗机器。而且他之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就发表过相关的论文。最终在它的不懈努力之下,他完成了这个壮举,破解了“英格玛”。

而在简短的、篇幅不多的图灵学生时代的片段中,我看到的是图灵常常被同学欺负,有可能如他自己所说,那是同学们嫉妒他的聪明。而在图灵常常被欺负的情况下,有个好朋友Christopher一直在他身边帮助他。并且Christopher是个非常欣赏图灵的人,也是非常聪明。图灵逐渐对这个朋友产生了超越友情的感情,他甚至写加密信向他表白。这也可能是图灵同性恋的初始源头的吧。然而这封信最终还是没有给到Christopher,因为他因病去世了。图灵在面对校长的谈话时,强忍住说道:“他不是我朋友,我跟他不熟”。我反复看了这几句话,没有明白图灵为什么要否定一个跟自己整天形影不离的人是他的朋友呢?可能从此之后Christopher就永远的住在他心里了。以至于他将用来破译“英格玛”的机器命名为Christopher。

最终,图灵破解了德国的“英格玛”系统,后世评论图灵的这项贡献至少使二战提前结束了两年,减少了一千四百万人的伤亡。而图灵最终也因为同性恋而获罪,但他为了继续他的Christopher的研究,他选择了药物治疗,也就是化学阉割。最终在他41岁时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2013年,为向图灵生前的贡献表示敬意,科学界的多位牛人向英国政府请愿赦免图灵,最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图灵堪称计算机科学之父,他提出图灵机的概念,以及著名的图灵测试实验。影片中确实可以看出他天才的一面。当英国军方还在招揽密码学、语言学人才,试图以人类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时候,图灵面对军方司令关于是否会讲德文的回答是:我擅长填字游戏。他是将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是试图通过机器的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从思维方式上就已经是颠覆性的了。

其次,军方之前的破译团队即使耗费大量精力也只能破译当天的情报,要想破译第二天的,又得从头再来。而图灵从一开始就是试图通过一种通用机械装置来破解任何一天的情报。这也可看出,面对庞大的问题,图灵不是针对单个小问题死磕,而是从整体出发,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共性,设计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避免每次都造轮子。

可能最初他的努力几乎看不到希望,因为为期数月,可能连一句话都无法破译,而之前的团队的人,至少偶尔还可以破译出只言片语。然而图灵始终坚持他的设计可以工作,并为此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下去。甚至为了将女主克拉克留下来,而向她求婚。从这一点上讲,牛人牛的另一个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坚持,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们后世之人对于牛人往往比较向往,甚至许多的家长会想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水平的牛人、有许多人也会说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什么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但是如果看了这部影片,可能会放弃这样的想法。在我看来,片中图灵的生活是我所不愿意过的。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做研究。他们的专注程度所对应的外在表现有时感觉可能是精神病,对所研究的东西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片中,图灵将破译密码的机器取名为Christopher,并且在片中多次表演出对Christopher的喜爱,甚至是依赖。他不愿意因同性恋而定罪坐牢,而是选择药物治疗,来继续做Christopher的研究,用它的话来说,叫陪伴。图灵在学生时代被同学欺负,陪伴他的就是Christopher,还有填字游戏和书籍。看到这样的生活,我自己是不会向往的。我更加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生。自己不喜欢,从心理上来讲,我将来也不会希望我的孩子成为这样。

同时,看了影片之后,我不会为此而去批评我们的教育制度,虽然现行的教育制度有很多的诟病。想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讲学生培养成像图灵这样的牛的人,几乎不可能。图灵之所以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源于他对数学的痴迷,一个人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取得伟大成就的可能性的,而这并不是学校教育制度所能决定的。我们只能期待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思维、有正确三观的人才,而不能把顶级牛人的培养目标强加在学校和教育制度头上。通过影片,我感觉大部分人应该要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天才本身就是异于常人的。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明显异于常人。甚至有时会感觉不正常。所以我们没必要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些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依次来麻痹自己,正确的方法是设定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然后分成一个个的节点,踏踏实实,付出努力去实现他。我相信,如此,对我们来说就已经很牛了。

图灵最终因为同性恋而被定罪,在强制药物治疗一年多后选择自杀。通过影片,对于图灵的同性恋取向可以追溯到他学生时代。在学校里,Christopher可以说是他唯一的朋友,Christopher也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他们相互欣赏。Christopher表现的是一个正常孩子的一面,他能够和除了图灵以外的其他同学友好相处,有其他的朋友,而图灵几乎只有Christopher。在他这里,图灵能寻找到一种安全感和存在感,能弥补他长期的心理的某一处的缺失。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图灵的简介得知,图灵有口吃,4岁时被收养,上学后口吃更加严重,这也是在同学之间被嘲笑和欺负的一个原因。这让我想到了武志红先生的理论,一个成年人的某些行为表现,总是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甚至婴儿时期。很可能图灵在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中缺少了沟通,缺少了一种安全感,只有在他痴迷的数学世界里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寻求到一种安全感。就像二战时,美国士兵会随身携带一些书籍,在战火的间隙来治愈被战争麻痹的身体和灵魂,来提醒自己还是一个人,而不是战争机器。在图灵遇到Christopher后,这种安全感的获取来源一部分转向了他,图灵开始迷恋他,这很可能就是他同性恋早期的原因吧。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培养孩子的伟大事业上,父母不仅仅是养孩子,给孩子生活所需的物质需求,更应该注重与孩子的交流,给他们精神上的食粮。为了不和孩子产生巨大的代沟,父母自身的进步是关键。

《模仿游戏》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介绍了图灵破解“英格玛”的贡献,然而相比起图灵一生的贡献,破解“英格玛”只能算是小成就。图灵在计算机领域的影响可谓是一条长河,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甚至人类的历史进程可谓影响深远。在图灵逝世十年后,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计算机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以此向图灵致敬,也让后世之人了解图灵伟大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模仿游戏》看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