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第五章197-348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周岭著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掌握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推导出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提炼目标。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


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胡适的英语老师、出版家王云五先生是这样自学英语写作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将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翻译好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三是反思生活。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关联,正是高手们的秘密,但因形式隐蔽,常不为人所知,故而形成了暗箱。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有了触动,学习的机会就来了!


就像你曾经看过很多好文章,当时被触动得一塌糊涂,还把它们放进了收藏夹,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再也记不起来了。


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


古典的跃迁理论: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你肯定记得“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第五章19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