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與黑白人生 ——淺析《大佛普拉斯》的視聽語言

摘要:2017年,《大佛普拉斯》以黑馬之姿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被稱爲臺灣的電影的新生力量。電影通過幾個社會底層人物的視角,運用黑色幽默以及較爲少見的介入性敘事手法,打破了觀衆的常規觀影體驗,呈現了一個黑白壓抑、社會等級分明的臺灣南部社會。

關鍵詞:《大佛普拉斯》;黑白電影;介入性敘事;配樂

《大佛普拉斯》是臺灣導演黃信堯在2017年根據其2014年的短片作品《大佛》創作的劇情長片,講述了在一間名叫“葛洛伯”的雕塑廠內,夜班保安菜埔和朋友肚財在偷看老闆黃啟文行車記錄儀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老闆的秘密,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鄉土喜劇故事。

電影在視聽上進行了創新,包括黑白畫面和彩色畫面的交叉運用;用行車記錄儀的畫面和聲音講故事;導演全臺灣方言的旁白;角色及旁白從電影中跳出來直接與觀眾對話等。本文通過分析影片《大佛普拉斯》的視聽語言,來揭示影片的內核。

一、 黑白生命裡的繽紛色彩

在彩色電影橫行的世界裏,突然由一羣人走了回去,開始探索黑白電影的世界,比如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中國文藝片《不成問題的問題》等。導演們選擇黑白的色調總是有他們的道理,或是因爲年代,或是因爲影片的基調。黑白電影少了一些瑰麗的色彩,好像蓋住了一點點真實,卻又多了點質樸。在這部影片中,導演總是在用各種方法提示你:這只是個故事,與現實是分開的。這恐怕就是他選用大面積黑白的原因。

但影片又不只是單一的黑白,當所有的現實段落都是黑白的時,行車記錄儀裏的世界卻是色彩斑斕的。“有錢人的人生你看,果然是彩色的。”當肚財發出這樣的感嘆時許多觀衆都不禁笑出了聲。這種自嘲恰和影片荒誕的黑色幽默相呼應。

《大佛普拉斯》雖是以台南鄉下為環境背景,但導演並沒有在展現鄉下外部空間的好山好水,而是把鏡頭的內容集中於室內空間,如雕塑廠、便利店、醫院等。這些封閉的黑白空間沒有傳統臺灣鄉土電影田野牧歌的詩意,反而呈現的是簡陋與破舊,這也是當地人生活空間的真實複製。當地人的生活群像作為整個故事發生的物質空間,是灰暗的、壓抑的,也奠定了影片的寫實基調。電影從觀衆的視覺上來看是黑白的,而對於影片中的社會底層的人來說,也許他們的生活就是黑白雙色的,看不見明亮的色彩,看不見生活的希望。導演透過充滿隱喻性質的色彩,呈現出窮人生活的黯淡悲涼以及富人生活的驕奢淫逸,給人以直觀又強烈的對比和衝擊。片中黑白的影像是簡單的,而彩色的影像因爲是行車記錄儀而顯得有些粗糙。導演通過這兩方面的對比從側面反映出窮人的世界雖然是黑白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沒有受到腐蝕的,而有錢人的驕奢淫逸的生活早已將他們的心靈變得骯髒不堪。

影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兩個窮人目睹了富人殺人的過程,但從細節上體現出來的卻是窮困人斑駁晦暗,富人聲色犬馬。片中有四個社會底層的人物:撿破爛的肚財、兼職送葬隊鼓手的門衛菜埔、流浪漢釋迦和雜貨店的土豆。他們四個人身上有著底層人員的心酸,但同時也流露出一種樂觀可愛。影片創造性地用行車記錄儀作為媒介來講故事,以偷窺的視角來展現人性,貧窮的生活限制了肚財和菜埔的想像,或許行車記錄儀裡面的彩色世界也正是他們所嚮往的。

二、 混世又無賴的幽默旁白

20世紀90年代,西方興起的“空間轉向”將原本客觀實在的空間轉換為文化上的編碼。而作為電影的敘事空間是創作者用於承載所要敘述劇情和要素的活 動場所或存在空間,往往通過畫面和聲音的形式呈現,是作為敘事話語的組成部分存在於影片中。 “從空間的功能形態來說,電影的敘事空間一般由物質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心靈空間等四種成分構成。”①四種空間一方面介紹敘事框架和故事發展, 另一方面作為意象傳達豐富的內涵。

麥茨的電影機制中的構建方式之一被定義為“通過模擬主體的心理過程,滿足觀眾觀看需求的心理機制的生產過程”②。也就是說現在的電影生產過程中是將觀眾的接受心理放在重要位置的。以往的大多數電影通過流暢性剪輯、正反打鏡頭、縫合體系等手法的運用,來構建符合觀眾接受心理的電影敘事空間,以使電影成為“好的對象”,讓觀眾擁有更好的觀影體驗。

相比於其他的電影,《大佛普拉斯》在敘事空間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與內容。電影中導演一直運用臺語給電影配以幽默的旁白。旁白是直接隨片頭字幕出場的,這是在以前的影片中所很少見的,讓從一開始便感到驚喜和意外。並且導演的旁白極具個人風格,他就像置身於影片中與觀眾和片中的角色對話,這很像碟片興盛時期,發行商在影片中加入的評論音軌。評論音軌一般是找導演或評論家來錄製,以滿足獵奇影迷的好奇心。在本片中,導演似乎有意模仿評論音軌的方式,用逗樂的臺詞吸引觀眾,引導觀眾,達到有力的諷刺。

導演在這部電影中成爲了劇場的說書人一樣的角色,而電影的影像就像是放在導演說書的道具。等到影片開場,則是導演將人物周圍的四面牆全部拆掉,一邊敘述著故事的劇情和人物的特徵,一邊引導著觀眾看這邊、看那邊。而觀眾也仿佛圍觀者一樣跟隨著導演的引導對人物的行為、劇情的發展指指點點議論著。

介入性敘事打破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第四面牆”,把觀眾從敘事的情境中抽離,讓觀衆有“意識”的觀看電影——“你們是在看電影,你們在電影之外”。

三、 語言熄滅時升起的旋律

    《大佛普拉斯》獲得了金馬獎最佳配樂,負責配樂的是林生祥和他的樂隊老班底。這支樂隊對空心吉他、古典吉他、貝斯和鼓的運用遊刃有餘。《有無》為電影片尾曲,憂傷虛幻的慢板民謠,林生祥唱出這齣黑白電影的惆悵。製造出了疏空古雅音樂氛圍,長期創作台語歌謠的王昭華在詞裡曲曲折折繞,彷彿是在虛實之間自由轉換,那些對命運無可奈何的溫順的角色們在音樂的渲染下更顯得無力。

拿肚財的三首主題配樂來講,一開始肚財和菜埔在兩平米的警衛室偷看黃啟文的行車記錄儀時,歡快詼諧的旋律沒有一絲陰影。《偷看董仔漂》這首歌里,電吉他扮演心思比較活絡的肚財,電月琴是木訥呆傻的菜脯,兩把琴踮著腳走向董事長的行車記錄儀,這與影片前半部分的整體基調符合。後來肚財在吃自己的最後一頓面會菜到我們得知肚財意外死亡時響起的旋律,鋼琴、六弦月琴、口哨和空心吉他無比溫柔,和最後落在他眼裡的人間景色—無邊的麥田一樣被風輕輕吹拂。最後菜埔坐在肚財家中的飛碟內響起的旋律又給人一種力量,配合林生祥的吟唱更給人一種震撼的美,最後響起的口琴聲與清晨的微光一起降臨。唯唯諾諾的菜埔唯一牽掛的就是他的老母,他給觀眾留下的最後一個鏡頭就是騎摩托車載著老母的側影,《菜脯的苦衷》由口琴和鋼琴唱主角,安靜而緩慢,聽完讓人平靜,又讓人心疼。神秘的釋迦就像一個淡到快要消失的人,口風琴悠揚的聲音響起又轉瞬即逝,就像他本人一樣。至於工廠老闆黃啟文,他是冒牌藝術家,是好色之人,是兇手,林生祥為他準備的配樂頗有些西部牛仔的感覺,歌名叫《跟著董事長去衝浪》,這種極盡肉欲之歡的虛偽之人在音樂的襯托下,諷刺意味可見一斑。

這部電影的配樂準確地抓住每一個角色的定位,將每個人的性格、身世背景以及最後的遭遇融合進音樂中,極具渲染之力,使得影片更加充實豐滿有力量。

四、 結語

在《大佛普拉斯》中,黑白影像、幽默的導演獨白等手法的呈現將圍繞于傳統敘事電影周圍、營造幻覺的重要基礎——“第四面牆”打破。將經典電影原則中一直隱藏的 “攝像機”暴露于觀眾面前,以介入性敘事方式將觀眾置於電影之外,從而形成冷察靜觀的觀影體驗。影片通過這些獨具一格的手法為觀眾呈現了底層人物的生活境況與心理狀態,並以此引發觀眾對底層人物的關注和對現實社會的反思。

借用導演的一句話:“你們雖然在電影之外,可是你們其實就在佛裡面,我們在這個人類的漩渦裡面永遠逃不開。你會覺得你是在看別人的生命,但實際上你還是在生命裡面。每個人都在佛裡面敲,每個人都在呐喊,可是每個人永遠逃不出你的命運。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色幽默與黑白人生 ——淺析《大佛普拉斯》的視聽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