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王立铭)读后感3

分享者:吕同学

一、

(一)人类对于科学的追求是不断的

看生命科学的发展,最大的感触是人们不断思考和追寻想要的答案,无论认识是对是错,至少存在思考和对生命的好奇。对于前人的思想,一代一代的人们并未全盘接受,总是在不断证伪,推翻,精进,这种精神很值得钦佩和学习。对于世界,常存好奇,是保持热情,乐观不可或缺的优点。

(二)生命复杂又美丽

对于生命科学,记忆中还停留在高中生物。而现在的阅读,似乎冥冥中跟着作者有一种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方法,逐步学习这个系统的规律,很喜欢这种破案式的阅读体验。虽然只学习了一点,但是已经感受到生命体的复杂和美丽。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所存在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是值得人们去发掘的。

(三)各类学科是相通的

正如生命体的规律不会背离物理学规律一样,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是结合多种科学体系而进行的。无论是薛定谔所提出的“生命是以负熵为生”,还是作者所讲到的“ATP是能量货币”,都让我们看到了生物学教育打破学科壁垒的进步。


二、

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个说法很久以前就存在于脑海,想象中也总是一个单细胞生物游来游去,却从未思考过,即使是一个细胞,它是从哪里来的?从未思考过组成细胞的物质来自哪里,能量又是从哪里获取,而海洋,究竟提供的怎样的环境,才让生命出现。读到海洋热泉口这里,才真正明白了,这份天然的离子浓度差,结合偶然机会下诞生的ATP合成酶,生命的发动机就可以运转了。

当我们思考为什么生命要以这种形式运作时,或许应该转换角度,是因为这种运作形式的存在,才会有生命的诞生。很多事物并非具有脑海中的因果关系,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运用逆向思维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四十亿年,弹指一挥间,当今天的你在饱餐一顿出门上班,穿上跑鞋开始运动,坐上飞机飞向远方的时候,在幕后默默支持你的,仍旧是氢离子永不停歇的流淌。”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的存在,是生命进化发展了这么久,体内各部分共同协同工作的成果,而不仅仅是自己。

三、

在学习了构成生命的前两个要素——物质和能量后,这周我了解到了生命的自我复制。在变化的地球环境中,生命抵抗意外的能力非常弱,而自我复制,既让生命在变化的环境中仍旧有足够的个体数量,而且不够精确的自我复制,让生命有可能逃脱自然历史上的环境变化,存活下来。

生命出现和存在的根本在于环境,正如不同的商业环境会出现不同的商业模式,每个企业都想要永续经营,但是前人在试错中所得出的商业模式并非适用于现在的环境,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才有长久存活的希望。

话题: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生命的自我复制让我看到生命是脆弱和坚强的,这大概也是我们需要敬畏生命的一个方面。环境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生命的消失,正如每小时就有三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一样,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生命都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后才存在于此,这种挣扎与努力让人心生敬畏。

生命比想象中渺小,在大环境面前只有无可奈何的去改变自身,适应环境,无法存活就注定被淘汰。曾经看过一个短视频,因为人类活动导致很多海豹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山崖上休息,它们数量逐渐增多,而要想重新入水,它们需要从满是尖利岩石的山崖上爬下去。肥硕的身体让它们纷纷从崖边滚落到海岸,内脏通通被摔碎,只能静静的等待死亡的到来。生存的渴望,让它们一个接一个的跳下山崖,跌落在同伴的身旁,奄奄一息,只有少之又少的幸运儿可以存活。它们所要面对的环境,因为人类,变得更加难以生存。在看到这个片段之前,我还保持着“我们也是生物,我们的活动所带来的改变也是环境改变的一部分,是需要它们去面对和克服的,如果它们不能适应,也不是我们的责任”,但现在我再也不会保持人类高高在上的认识了,它们也是生命,也有存在的意义,也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仅仅是出于人性的善良,我们都不应该伤害它们,不是要阻拦人类的进步发展,只是想要为无辜的它们发声。


分享者:韦同学

读完本书,我对“生命是什么”的理解:

生命是个有机体,它能够生存、繁衍、与环境互动。

物质、能量、自我复制,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石,细胞膜将这三个要素严密的包裹起来,来自外部世界的能量摆脱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搬运着这些物质修建出生命的大厦。而DNA、RNA、蛋白质则是构成地球生命大厦的钢梁和砖瓦。

地球生命除了少数例外(如病毒),绝大多数都是由细胞膜包裹着DNA和蛋白质的细胞构成的,可以是单细胞生命,也可以是多细胞生命。在几十亿年的地球生命史上,生命大厦则是靠(不那么忠实地)复制自身来抵抗命中注定的意外、衰老和地球环境的变迁,演化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地球生命是个复杂系统,小到一个细胞中数10亿个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数量变化、三维结构和彼此间的协同作用、细胞器的互作以及多个细胞的相互协作。理解这些生命现象,我们缺乏的可能不光是知识,还有观察和分析复杂性的技术手段、数学工具乃至世界观。

对某一些问题的理解:

1.    适者生存。在繁殖过程中“不那么忠实”地复制或“错误”地复制给予了生命适应命中注定地意外、衰老和地球环境地变迁,尽管这种“适应”会给后代带来危险,比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但完成了生命的生存和繁殖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活动的本质是生存和繁殖呢?

2.   “单细胞生物注定是多面手。至少,制造能量和自我复制就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功能。而根据日常经验,多面手往往意味着哪方面都不是顶尖的高手,就像足球场上的万金油肯定成不了罗纳尔多,成不了齐达内,也做不成舒梅切尔。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为精细分工和专精一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一言以蔽之,分工为地球生命更复杂的功能分化提供了基础。体细胞永久性地失去了生殖能力,因此也就不需要担心为分裂增殖需要保持什么样的形态、合成什么样的蛋白质,或者维持多长的寿命。这给了它们足够的空间演化出花样繁多的形态和功能。我们的身体里有两百多种巧夺天工的细胞类型,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到看起来都不像是同一种东西,但正是它们之间的精妙配合维持着我们的生存和繁衍。”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单一细胞生命是一个“多面手”,个体基数大,繁殖速度快,尽管生存环境复杂多变,依然在地球的生命长河中生生不息;多细胞生命中,生殖细胞负责繁殖,体细胞各司其职,依靠不同细胞分工协作,则可以完成更复杂的功能,除了生存和繁衍之外,生命还可以学习、出现语言、具有自我意识乃至自由意志,赋予了人类智慧和尊严。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也像多细胞生物一样?社会分工如分化的细胞,使个体或团队能够发挥专长;具有不同本领的个体或团队团结协作,人类社会就完成更复杂的工作,实现人类智慧更高一级的进化?

3.    “我们希望最终理解生命,理解我们自己”

人类也是地球生命的一员,从生命的三要素来说,我们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没有差别,细胞内的DNA复制、基因转录和蛋白质翻译,丰富的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及复杂的协作网络、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协作,多细胞生物不同细胞之间的分工写作等等,所以,从理解生命活动的角度来说,说理解生命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与其它地球生命不同,人类具备学习能力、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但生命太复杂,我们所了解到的生命,只是冰山一角。“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许多,还有更多东西远在想象之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是什么》(王立铭)读后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