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读了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对于中国诗歌、美术、园林、戏曲、建筑的美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了中西美学不同渊源的清晰脉络。美学大师宗白华发现中西文化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世界进行阐释,由此生发出的美学理论与文化境界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无穷的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而结果是彷徨不安、欲海难填。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趋向于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他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中国画与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其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就是“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不是由几何、三角所构成的西洋透视学的空间,而是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如唐诗中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不是西洋精神的追求无穷,而是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无穷的空间,像浮士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

        虽然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于音乐,而华堂弦响与明月箫声,其韵调自别。中西画法的境界层不同: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无我对立的,一为无我浑融的。

        宗白华在这本书中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不愧是美学大家,有着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力,对于中国古人的大智慧怀着深切的赞美。他说自己小时候虽然顽皮不爱念书,但是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天上的白云和桥畔的垂柳,是他最亲密的伴侣。他经常在自然里步行游玩,喜欢幻想,在自然中感受到世界的美丽,生命的壮阔,在唐诗中体会无限的喜悦,在哲学里塑造精神人格。德国留学的经历使他接触到更为广大的世界,并开始了诗歌的创作。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能照见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作准备的。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拥有一颗艺术的心灵,你的人生会增加无穷的乐趣与享受。

        艺术于我有着强烈的吸引,自然是我最为亲近的朋友,见到艺术见到自然,是我最能达到忘我境界的时候,我喜欢观察,诗人华兹华斯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体验到这样深度的思想,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完全能够理解他所说的话,一朵花对于我来说绝不是一朵简单的花而已,太多的东西都可以唤起我丰沛的情感体验。只要走在自然里,我的心就会变得平静而喜悦,我的眼睛不够用,我的心就如同雨水滋润着的草地,充满了幸福感。那些琐碎的烦恼,无谓的虚荣,得失成败的虚妄统统消失了,只剩下美好的一切,诗意、和谐、深刻、朴素,那一刻我的心被净化了,感觉活着真好。

        我和自然有缘,和艺术有缘,我还要多读书,提高自己对美的敏感,反过来再回到自然和艺术,我相信那时候的我会有更多的体验,更多的收获。

有思想的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