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002-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总是三分钟热度,却不知如何改变?

内心对自己有诸多不满意,遇到事最先责怪自己?

曾经不知道生活有什么意义,甚至一度想过放弃?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如果你也有以上情况,请你耐心看完这篇文章

这本书的诞生来源于一个问题,得到的创始人罗振宇问作者:“在中国有这么多有上进心,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愿望,可为什么市面上没有一个好的心理学产品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实现转变、不断突破自我呢?”

这本书,就是作者交给罗振宇的答卷。

我们如何处理与自我的关系,如何真正改变?

我们的行为背后有怎样的思维模式,而这些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习惯?

我们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换,并依然坚守自己?

我们如何进行职业探索?真正的职业探索是一个怎样的历程?我们又以如何的心态去面对?

在人生的地图中,我们现在到了哪一个阶段,又如何去面对和适应这些变化?

这些就是这本书探讨的话题,探讨的是每一个“我”,也是每一个“你”,这是一本关于“你”的书。

这本书的书名叫:“《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作者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拥有13年咨询经验。

这些文字不是他凭空写出,而是他13年来,从他与6000多个来访者的咨询中总结得出,不保证他的建议你每一个都用得上,但我相信总有一个会适合你,哪怕只有一个,改变也会发生。

01 用“小步子原理”开启改变的第一步

我最喜欢书中的“奇迹提问”和“小步子原理”。

奇迹提问,心理治疗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提问方式,它看起来简单,却有着精巧的设计。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而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在尝试“小步子”之前,我们先对自己进行“奇迹提问”。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假如现在发生奇迹了,你想要的一切,想要实现的梦想都已经实现。

这时,你再尝试着去回顾一下,如果要为你的成功找一个开端,你觉得这个“开端”会是什么?

我之前有一段时间沉迷“看剧”,不管我怎样谴责自己,不管我怎么下定决心,我就是改不掉。

我尝试着对自己进行奇迹提问

如果你现在已经实现了你的梦想,那么回想过去,你做的第一个举动是什么呢?

我想,是我当初明明很想“刷剧”,但我却选择把手机放下,拿起了书。

改变行为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对,如果你想,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小步子原理。

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小步子原理”的威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嗜酒者互戒协会”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在帮助人们改变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机构。

这个机构的创始人叫比尔·威尔逊( Bill Wilson )。他原来是一个酒鬼,戒酒成功后,创办了这个组织。虽然他已经去世近50年了,但这个协会仍在正常运转和扩展,每年有210万人到那里寻求帮助,多达1000万人在那里成功戒酒。

嗜酒者互戒协会做了什么呢?它有个著名的“12步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在对付酒精这件事上,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承认自己失控了。这样,我们就不用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上去。然后用小步子原理,把目光聚焦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

嗜酒者互戒协会要求会员设立“一次一天”的目标,意思就是,不要想自己一定要戒酒、一辈子不碰酒这样的承诺,只要承诺自己能做到24小时内不喝酒就可以了。24小时之后呢?那就是新的一天了。

事实上,抱着“一次只需要戒酒1天“的心态和目标,这个协会的很多人都戒酒成功了。

回到我们自身,我们可不可以尝试着不要定那么高的目标?

把“这个月要瘦10斤”改成“我今天少吃半碗米饭”

把“我要连续写作100天”改成“我今天只要手不停的写上5分钟,我就成功了”

把“我今年要看50本书”改成“我今天就只要求自己拿起书,看上1分钟”

看似这些微不足道,但就像多米诺米牌里的第一张牌,不需要很大,不需要很重,只要启动,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变化,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如果我们想去参加“马拉松”,那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也只是换上跑鞋而已。

02  理清“关系”,“干掉拖延”

作者说,在关系中,自我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中

第二个层次,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第三个层次,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第四个层次,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转化。一些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问题,用关系的视角考虑,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最让我触动的是第四个层次,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转化。

“拖延症”,这个词大家应该很熟悉,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拖延。

我们可能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拖延,也可能因为“自身的懒惰”而拖延,或许是“心中的完美主义”影响我们而选择拖延,原因各不相同,相同的是,我们都想干掉“拖延”

我之前苦寻不得其法,直到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视角:“拖延症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我们下次再遇到“拖延症”的时候,我们无需再谴责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不自律,而是尝试换个角度,思考着背后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说他朋友的故事,他朋友是个编辑,有一天跟作者说这次的“稿子”很难,他不太想碰

作者于是问他:“难在哪里呢?如果做得不好,谁会评价你呢?”

他朋友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

原来,这个稿子的作者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很担心这个学者会反驳他的意见。因为这位学者是个不那么容易说话的人,他一提意见,学者就会很生气。

所以,这个拖延不只是他朋友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他朋友与那位学者关系下的产物。

我前段时间也是这样,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人生计划小工具,想分享给我老公,这件事听起来很小,我却足足拖了10天。

每次都以“他今天这么累,还是算了”,“我今天太忙了,还是明天吧”,“这个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今天不太适合,下次吧”这些理由来安慰自己

事实上做这件事只需要20分钟时间,而这个时间我们俩都能抽出来。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为什么拖延?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

最终我发现,因为我担心他不喜欢这种形式,他不喜欢做任何计划

我怕因为这件事引起冲突,引起三观上的矛盾,让我又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是否合适的问题。

我并不想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敢面对这段关系中可能引发的冲突。

在我自己的故事中,拖延背后的原因就是我对这段关系发生冲突的“恐惧”,所以要解决拖延,不是自责,而是理清自己的思绪,有时候你的恐惧只存在于你的幻想中而已

那天的最后,我拉着他进行这个练习,如我所想他不太喜欢,但是我知道,这并不能影响什么 ,也证明不了任何结论。

下次,当你也深陷拖延的时候,别去责怪自己

尝试从“关系”中去寻找“突破口”。

03  洞察“人生故事”,找到属于你我的意义

作者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分为两种,“挽救式”故事和“污染式”故事。

“挽救式”故事:有糟糕的开头,但因为心中秉持着“挽救”“励志”的信念,所以挫折都变成了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

我们经常看的励志电影的主人公,他们最终谱写的故事,就是“挽救式”故事。

“污染式”故事:有不错的开头,但是因为现实或者主人公个人原因,会遇到各种麻烦,最终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在悔恨中老去。

作者在书中举的是一个美食家的例子。

他的人生很辉煌,但是他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拥有这一切,他这样描述:“感觉自己就像偷了一辆车,每天都在看后视镜,因为担心自己会翻车。”

这个美食家心中就是一个“污染式”故事,他觉得自己配不上,不值得。

最终,这个美食家自杀了,他依旧没有逃脱他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结局。

其实在我自己的身上曾经也有一个“污染式”故事。

在过去五年,我做过18份工作,却无一例外,通通都失败了。

从客观原因来讲,各种各样的原因,从主观原因来讲,其实我自己的问题,我只是在遇到困难时都选择了逃避这一个选项而已,这背后其实暗藏着我自己心中的人生故事。

在我的人生故事里,我从一开始就设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不断尝试,不断经历,甚至不断失败,才能在失败中成长。”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好的职业并不是没有出现,只是我不愿意结束我的这个职业故事。

所以我选择继续逃避,继续深陷循环,加深了这些“失败”。

如果我们内心的人生故事不改变,即便现实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好的选择,我们还是会固守原地,让自己深陷失败。

很幸运的,我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我心中一直有个“污染式”故事,而我现在可以改变它。

所以我找到一个突破口,去实现自己的成功,在失败中,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也会打破原先的轨迹,让这个污染故事发生转折。

我的突破口就是写作,通过写作,我接纳了自己,疗愈了自己,给了自己很多很多力量。

因为这一个突破口,我开始相信,我的人生“一切皆有可能”。

找到突破口之后,过去的经历便不再都是失败的,而是我为自己积蓄的能量,这个故事就变成了,我百折不挠,经历千难万险,最终找到热爱的故事。

在我的故事里, “污染式”故事,转型成“挽救式”故事,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力量,让我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此刻,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心中又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聊一聊。

写在最后

这本书的书名是《了不起的我》,作者说:“并不是鼓吹盲目自大或者自我中心,而是想提醒你,在深陷自我怀疑,或者深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

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可能三分钟热度,我们可能间歇想"躺平,偶尔想“摆烂”

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失败,掉过很多的“坑”,甚至被割过太多次“韭菜”

但我们没有放弃,哪怕摔倒了很多很多次

当别人问我们:“要不要再来一次”

我们的回答依然是:“要”

我们要再试一次,我不愿就这么放弃,就这么认命。

这就是我们的“了不起”,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了不起”。

这篇文章同样送给正在看此文的每一个“了不起的你”。

字数:4014

成文:2h

修改:1h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002-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