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图片发自App

今天我看到李岩老师的游戏力公众号的推送文章《一味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深表赞同这个观点,不要一味的绝对化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要在心情和事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认同文章内容的同时我觉察到心里有点不安感觉有什么在等待我去理清楚,我需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答案,我想从自己的现有知识框架里理顺思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一直给孩子传递的价值观,我希望他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至于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安全感倒是我没有考虑到的方面,这点我也在做反思,在教导孩子独立做事的时候是否不经意间给他带去了不安全感。

怎样判断在让孩子独立做事情的过程是在触碰孩子的安全感?或者说是怎样知道我们正在给孩子造成了不好受的感觉?安全感毕竟也是一种感受。负面的感受不一定就是影响安全感的构建,安全感的缺失跟负面感受的日积月累有一定的关系。

父母需要去觉察当下那个时刻自己的状态。我们是平和的稳定的,还是冒出了些许的想法和情绪?比如说,孩子向我们提出一个协助请求这一个情境。第一种情况:若我们自身处于一个平静状态的时候,内心的能量是饱满的,此时给出的回复和行动相对来说是比较接近于爱本身的,不是出于恐惧着“要是帮孩子做了他就依赖了不独立了怎么办”的角度,只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也许就OK了。刚好你需要帮助,刚好我也愿意提供。这个时候孩子和我们都皆大欢喜,没有纠结没有问题。第二种情况:若我们此时不淡定了,那个“我帮了就依赖了”的想法跑出来的状态下我们自身会先被焦虑不安的情绪给带偏了,继而会采取一些并不那么合适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那个协助请求,或者强硬拒绝或者数落责难(这个点一开始并不容易被我们发现和觉察到,特别是那些已经被我们理所当然了的念头以及我们的细微的情绪变化,很多人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心里起了心浪)。那么这个时刻孩子肯定不好受,我们自己心里也不见得就多舒服。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对家长产生不安全感,“我需要你,你都没有看到,我可以信任你会保护我吗?”

我们重点来看看如果面对第二种情况可以如何平衡兼顾父母和孩子的需要以趋近于第一种情况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当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帮助请求之时先暂停下来观察看看我们此时有什么样的心念出来起来了,这些心念想法又带来了怎样的情绪感受,接着我们再看看我们隐藏在念头后面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看重什么需要才有那些想法冒出来。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想出两者兼顾的方法。小时候做过一个实验:怎样让一朵花变色。大家记得是怎么做的吗?我记得是把那一枝花插在水里然后在水里滴入各种颜色,过段时间花朵还真变色了。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小实验的方法从我们的需要入手处理。

在没有保持觉察的情况下我也会常常在这个点上跟孩子纠缠不清,以至于孩子和自己的能量消耗都不小。这会儿我是平静的,试着复盘曾经类似事件中我自己的内心过程。有时候在孩子发出协助请求的时候我会很快不自觉想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直接就回一句:“自己去想想办法”(关于这点我后来反思了一下,孩子找到我们帮忙这不就是他想出来的一个办法嘛,我们还让他想想办法,其实是认为找父母是“依赖”不是办法)。看到我没有直接帮忙孩子通常会回答说:“我想不到,我没办法,你帮我”。这个时候我可以体会到自己内心有一股不快的感受升了起来,同时脑袋里开始演戏了:“这要不要帮忙啊?帮了一次还有下次,次次都帮那不得依赖死了。总是帮他做了那他哪有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啊?……”

此时,我试着感受一下我的这些想法,基本上是集中在担忧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看到孩子不是独立着解决问题的样子我就紧张焦虑得不行,总在担心以后怎样怎样。更深层的信念是我觉得依靠别人是不好的,或者说我觉得依靠别人是不可行的不靠谱的。我这些想法的背后是我自己对于人际互助深深的不安全感,我需要更加的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信任孩子可以成长得好好的,信任自己和他人的相处可以好好的,信任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在这个话题里我除了给自己做前面那样的心理建设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方法,因为我也看重对于孩子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那么,我可以想点办法跟孩子一起配合着把需要帮忙的事情完成,不是简单粗暴的放手不管。此时的能量不再是出于恐惧而是出于关爱,孩子接收到的就是爱。到了这里我突然就释然了,对于帮助孩子没有了那么多的担忧了,相信在风雨中航行的我们都有力量去冒险然后好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