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行为经济学 —— 我们会怎么做经济决策?

本文章转载自自家公众号:Record小想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52_mv61bixn9M6FY2IVEQ


自建的公众号是拿来记录生活,随想,读书笔记和职业感悟的,换句话是啥都会记,但我想的是宁缺勿滥,摆上来的都是有深度有思想的文字,能代表自己一段时间的思考。

虽然读书笔记最好是摆上语雀,但在语雀写字有几个缺点,一是要极其成体系才好摆上去,不然会不美观(要极强的自制能力,这正是我缺少的 == ),二是也没啥人看(画圈圈)。

今天更新的是读书笔记(书刚读完一半),但带给自己的感触还是满深的。


导言

从小学开始,我们的心里就一直有个标杆:60分是刚及格,不好的,但90分就是优秀的,因为这个标杆的持续影响,在高中当分制改为150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考90分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实际上看,在100分制和150分制的情况下,考60和90是没有区别的,但我们就是高兴啊。尤其是数学弱的,考到117这类难以比例换算为百分制的分数,内心绝对比百分制下的分数开心。

正因这类和心理学息息相关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决策。但是,经济学假定的人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的都是是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人碍于经验、逻辑和情感,即便想,也不太会做出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所以以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人们的经济行为,是不太套用的上的。

这也是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以心理学加经济学的方式,去分析普通人的日常行为,看在信息缺失,考虑人性和情感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做“有偏见”的选择。

这篇文章是我基于查理德 塞勒的《“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这本书来写的,虽然书还没读完,但里面有些观点是非常有趣的,接下来我会摘取书中一些深刻的概念,做些解读,同时也可以套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做一些思维指导。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

对情感的思考

机会成本就是为了这项活动而放弃其他活动的价值。如果我今天出去爬山,而没有在家里追剧,那我爬山的成本就是看剧的乐趣。一般来讲,当最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看,做决策时会衡量两个方向的价值,然后往价值最大的一项去行动。

但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位经济学家,家里有些十年前花60块钱买的红酒,现在有人愿意花600一瓶去收购,但他说只会在特殊的日子开一瓶来喝,不会卖出去。

但是!他也绝对不愿意花600块钱去买红酒。这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去看,他不愿意花600去买红酒,说明600的红酒带给他的效用,绝对不会比600的现金来的大,但明明卖出去就能赚到600,又为什么不卖呢?

这就是禀赋效应,就是与即将拥有的东西相比,你更看重自己已经在手上的东西。在自己手上的东西,你赋予它的关注(情感)越大,即便在外有个一模一样的,也会觉得不如自己手上的。

我领悟禀赋效应的时候,想到的是爱情,以及《小王子》里面的一段话,是小王子对着千万鲜艳的玫瑰园说的:

 “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小王子仍然在对她们说,“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当然啰,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小王子对自己心爱的玫瑰付诸的情感,正像禀赋效应一样,陪在自己身边的才是最好的。


风险厌恶

对财富的思考

风险厌恶是丹尼尔 伯努利在1738年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是递减的,这原则被叫做“敏感性递减”

对穷人来讲,获得10万美元会让他欣喜若狂。但对富人来说,10万美元只是无足轻重。

图中所示的曲线所折射出来的风险厌恶是,当你的财富在曲线上的某一点时,增加1000元带来的幸福感,是少于不见了1000块钱带来的不爽感的,如果是到手的1000不翼而飞,那感觉更是雪上加霜....

这个折射出来的定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你越来越不看重获益,而随着财富的减少,你会越来越看重损失。

然而,人们对损失和收益都遵循敏感性递减的规律,此外还说明一点,人们会厌恶收益风险而追逐损失风险,啥意思呢,本书作者做了这样一个调查,数据如下:

问题1:假设你比现在多拥有300块钱,要你在下面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a)100%可以得到100块钱【72%】

(b)50%机会得到200块钱,50%机会一块钱也得不到【28%】

问题2:假设你比现在多拥有500块钱,要你在下面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a)100%会损失100块钱【36%】

(b)50%机会损失200块钱,但有50%机会一分不失【64%】

事实上两道题选a和b最后的结果都一样的,但得到的数据却截然不同。这也间接证明了“敏感性递增”的原则。所以啊,钱赚多到一定水平是会有心理压力的,因为随时担心亏损。


心理账户

钱和钱是不同的

像前面所说的,所有的经济决策都应该考虑机会成本,如果你觉得花一样的钱看一场演唱会比买化妆品得到的心理满足多,那就应该选择去看一场演唱会。

当然生活中会有无数个选项,但如果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样思考,那脑子绝对会炸的。所以大多数人通常只有2~3个选项去选择怎样去花这个钱。

但是有这样一个事例:如果某一天你花了1000块钱的门票去看你心爱歌手的演唱会,但在演唱会开始前,门票不见了。这时候你手里其实还有余钱,是留来买化妆品/手办的,这时候你会把钱拿来再买一张门票吗?

我想很多人不会,即便他/她认为去看演出会更值。经济人是怎么想的,既然钱是已经花出去的,那么就是过去式了,剩下的钱就应该重新评估其带来的效用,如果还是觉得演出会比化妆品更好,那就应该继续拿钱花在演唱会上。

这其实是“心理账户”在影响决策,我们会把支出分为不同的账户,例如买衣服的钱,旅游的钱,买菜的钱。每个账户的钱都是大概固定的,虽然我们可能没有这个意识

如果某一个账户的钱超出了预设范围,那就不会再继续投资了,就好像你刚去日本旅游了,回来后,在短期内,你很大概率不会继续把钱花在旅游上,虽然它获得的效用比其他都高。心理账号的存在其实是和自我控制有关,这是人们为了防止自己乱花钱所设立的。

沉没成本

内心很难跨过的一道坎

在上两个月,王者出了一个英雄 上官婉儿,颜值非常在线,但是操作难度很高,那时候我还在沉迷王者(事实现在也想玩...)

出了这个英雄,一看就很喜欢啊,那就买啊,金币不够,而英雄+皮肤又打折,所以就花20多块钱买了,买了后发现,皮肤好丑!还不如原画好看,而且英雄又超难玩,前面基本都是出塔死,大神操作天上飞我的是地上爬。

但心疼自己的钱啊,买了总不能不用吧,所以前面的n把比赛,我都是忍着丑丑的皮肤,用着超烂的操作去玩这英雄。每把都玩的有点痛苦,但又忍不了不玩。

事实上,如果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花出去的20块钱叫“沉没成本”,以经济学逻辑上看,”既往不咎“,忽略沉没成本是我们要做的,因为花出去的钱和现在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如果英雄玩起来是痛苦的,那就不要再玩了,这也是及时止损的一种方式。

但内心还是过不去这道坎啊!

所幸的是,人们心里难以忽略沉没成本是有一个好处的,就是拿来提高自制力,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

就好像是健身一样,绝大多数人是没啥动力去健身的,但一旦到健身房交了年费,内心就会心心念念那笔钱,即便自己觉得去健身是痛苦的,也会坚持着去做。

但是,人们对于付出的成本的概念,也是会随着时间衰减的。也就是说时间过得越长,你就越来越忽略“沉没成本”。所以这也是为啥每年交完年费的后一个月,来健身房健身的人会越来越少(把按年交的健身费,提倡为按月交,会不会有点效果?)。


后记

刚设立公众号时,野心勃勃想着周更,后来觉得自己会偷懒,把目标变为月更。执行起来..emmm不会因为太久没写被封号就行。

anyway,还是希望能够保持下月更吧,顺便写的更高质量点,下次想写我更擅长也在学习ing的产品形态类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趣的行为经济学 —— 我们会怎么做经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