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和朋友吃饭,席间聊到他们公司--一家事业单位改制后的国企,员工的劳动关系分为两种:事业编制、社会招聘。
一个月前,他们公司迎来史上第一次全公司降薪,接下来我听到一个惊人的数据,不是降薪幅度,而是降薪标准的差异:
事业编制平均每月降薪7%,而社招员工这一数字达到32%!
除了效益滑坡外,还有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原因,他没多说,我也不好多打探。
原本我以为这阵仗一定会引起社招那波员工的辞职潮,没想到,朋友说:一个月了,没有一个人提出辞职。
原因当然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不敢走。
为什么不敢走?原因也很多,说到底,是不相信自己换个地方可以拿到比现在更高的报酬。
为什么他们不相信自己?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拥有的技能越简单,被支配度就越高,自由度就越低,反之亦然。低技能工作,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重复性很高
还记得前几年全网刷屏的收费员吗,那份工作几乎不用动脑筋、且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终于在她36岁这一年,迎来了失业,让她刷屏的,是她的第一反应:她情绪崩溃,大哭着说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
这就是重复性高的工作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是工作之余也没有学习的意识,面对突然的职业变化时,就是这种反应。
任何一个外行都可以在短时间内上手
像资料管理员、出纳、办公室文员、后勤等岗位,都属于这类工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很容易被替代,连外行都可以短时间内替代掉。
职场上的变化不可避免,要想从容应对,比起埋头钻研核心技能、苦心经营人际关系,更聪明的做法是: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
什么是可迁移能力?就是带着这些能力去任何公司、面对任何岗位,都能很好的适配,它也叫做人生的「底层系统」,换句话说,就是:你这个人,面对工作、生活、学习时,是基于一套系统来运作的,这套系统就是你人生的底层系统。
换岗位、换公司,只要带上它和自己的核心技能就可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底层系统,但要让它为我们在职场上保驾护航,还得不断夯实,具体做法,我想分享三方面内容:
一、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
我因为写作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次一位朋友向我咨询做图软件,我推荐了一款自己体验下来觉得不错的给他,并附上了一些基础操作说明。
过了几天,他又主动联系我,再次表示感谢,顺便聊了些他的使用感受,我才知道,软件能满足他的需求,但我给他的操作说明太基础,对他来说远远不够。
于是他上网找教程,跟着各种教程反复实践,光是摸索操作,就用了将近4小时,从首次接触软件到做出令他满意的成品,他告诉我:用了7小时。
这件事和小标题里说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对比另一位朋友的做法说起。
做自媒体一定离不开做图,同一个软件我推荐给另一个朋友,得到的反馈是:操作太复杂了,但风格是我喜欢的,没时间研究了,反正就做张插图,我用了最基础的功能,效果嘛,还行。
你有感受到他俩的差别吗?如果选择一位作为你的合作对象,你会选谁呢?
我看过他俩用同一个工具做出来的成品,只能说:付出时间和心力做出来的东西,看它的人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诚意。
这件事里,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
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从名字上就很好理解。
前者从不对自己设限,认为任何事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
后者一遇到问题,就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不认为自己可以扭转颓势,屈服于困难面前,接受随机产生的结果。
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看得更远、效率更高、干劲十足,就该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储存起来,因为,思维方式决定想法、想法指导行动,而行动导致最终的结果。
二、学习掌控情绪的方法
冲动是魔鬼!
你被自己的情绪绑架了吗?
现在这波中年人,连宣泄情绪都要做好准备,自己喊开始,然后自己喊结束。
强调的都是掌控情绪的重要性,当然,作为人类的原始动因,我们无法通过压制情绪来对抗天性,但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方法,更主动的掌控自己的情绪。
我有一个体会,当我开始养成阅读习惯、学习写作、爱上运动之后,整个人变得更理智,相比以前,情绪也变得更平和,同样一个场景,放在以前,肯定会情绪失控,但现在,就能平稳度过。
不是说上面我提到的那些活动有这样的作用,而是因为它们都需要「思考」参与,也就是说:多用脑、多进行理智的思考,对控制情绪有帮助。
原理是什么呢?这里需要了解一些脑科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重要的脑组织与思考和情绪有关:
前额叶皮质(主要负责控制思考等理性行为)
杏仁核(主要负责控制情绪)
当我们在动脑筋的时候,前额叶皮质就会非常活跃;而当外界给我们的刺激与情绪相关的时候,比如听见别人表扬我们、看见灾难现场的照片等等,杏仁核就会很活跃。
但是,这两个脑组织的关系非常不好,它俩是敌人,脑科学专家们的表达是:它们是互相抑制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律师总是给人「冰冷」的刻板印象,而热恋中的情侣,「智商」常常不在线。
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在面对职场变化时,才能摆正心态,理性分析利弊,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
三、学一点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起源于德国、发展壮大于美国,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因此,国人对心理学多多少少有些误会,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
如果你跟别人说你是学心理学的,对方会立刻变得很紧张,然后小心翼翼的问:你是不是跟我说几句话就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你会读心术吗?
对心理学最大的误会还有一种:
当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情绪低落时,会遭到旁边人的质疑: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怎么还会难过呢?
仔细想想是不是很好笑?心理学家也是人,是人都有情绪呀!
解除对心理学的误会是第一步,接下来,为什么夯实自己的底层系统,需要学点心理学?
心理学有很多分支,美国心理学会目前下设54个专业分会,几乎涵盖了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研究的方方面面。
无论你换了什么岗位、换去哪家公司,总要和人打交道,学习一点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绝大部分职场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为什么前一分钟还笑嘻嘻向我寻求帮助的同事,下班时迎面相遇却不打招呼?
为什么同事会不计成本的向我提供帮助?
为什么开会前同事明明说他要投反对票,结果会上却投了赞成票?
征询意见或建议时,为什么匿名方式比署名方式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
审视一下这些问题,是不是觉得心理学不仅不会把你扒光光,反而是座宝藏?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应对职场变化,我们需要刻意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具体做法,本文分享了三个方面:
一、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
二、学习掌控情绪的方法
三、学一点心理学
这些方法都依赖于主动学习,没有这个前提,再好的方法都无从提起,更别说奏效了,成为终身学习者,也是底层系统里一项很重要的认知。
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你的核心技能是什么?你的底层系统足够助你应对变化吗?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