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流浪地球 | 我想要一个真实的骄傲

《流浪地球》无疑是成功了。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只是想记录一下我真实的想法。

这部片子我去电影院看的,而且特地看了IMAX大屏幕,票价100,花了比平时更高的预算。

画面效果是超过预期的,故事设定(地球流浪到新的星系)我觉得都比好莱坞的很多大片牛逼。但是槽点还是很多啊,当然也可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首先,说故事不行,人物塑造薄弱,优点只有场景“不假”

电影最基本的应该是说好一个故事,塑造鲜明人物,而流浪地球这方面是很缺失的。

刘慈欣本身的故事设定是绝对牛逼的,我看很多外媒报道都把故事设定写在标题里的,说明这个故事设定大部分人都是认为很吸引人的。但是《流浪地球》电影剧本其实和原著短篇小说故事基本完全无关,甚至价值观都不一样。

《流浪地球》的小说没有木星引力造成危机的情节,只有粗略提到利用木星引力提供地球加速度,将地球更快推出太阳系。流浪地球小说中的高亮情节是5000个地球派被暴动的飞船派判死刑,并为了泄恨,处以类似“凌迟”的慢速死刑,让他们在地面慢慢冻死而不是快速人道处死。待地球派都被处死后,人们突然发现太阳如地球派认为的那样“氦闪”爆发,那些被折磨着处死的地球派就是救了地球的人,就是救了所有要处死他们的人。

再去看地球派“投降”的话,是多么高级的悲凉和讽刺。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可是《流浪地球》的电影,除了大背景,没有用小说里任何的情节,直接改了成灾难片,主旨是英雄拯救地球,最后的结局还是必须牺牲掉性命。 用太空站点燃木星的牺牲才美和董存瑞炸碉堡如出一辙。(不知道我们的小学是否还在教董存瑞和黄继光)

《流浪地球》的美工和细节还是值得称赞的,导演采访的时候说以前喜爱绘画,应该也是对细节敏感的人,应该对成品的画面质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起码令造出来的景不那么假。“不假” 是一个科幻片转为电影最基础的东西,所以让导演郭帆去开创拍科幻还是挺好的选择,因为大家对故事可以没要求,只求场面。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陈凯歌的《无极》么,《无极》的特效太烂。但是事实上我们应该感谢《无极》,没有大导的大预算引发的关注,是无法带动国内的特效产业的,而且《无极》再烂,说故事是合格的,可能题材曲高和寡了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确实还是应该感谢《流浪地球》的出现,可预期的带动中国的科幻片,但说故事不好我还是得说。

主旋律,爱国,去美国化,正好符合网络主流观众审美。

网上戏称《流浪地球》是《战狼3拯救地球》,这个笑话在我笑点上了。目前这世界局势,拯救地球这种牛逼事怎么可能没有美国佬,美国的航天技术真的甩中国一大截,去美国化剧情那得多一叶障目,或者井底之蛙。

说个个人经历,杨利伟刚上天的时候,国内媒体一片吹嘘,后来我们的一个经济学教授说,开头他也挺激动的,可是其一中国已经晚了美国苏联那么多年,其二杨利伟上的高度其实很矮(地球直径的1/35), 本改讲经济学的时间,他还特意给我们在黑板上画了个示意图,大概就是紧挨地球的一个点。

附数据:
-商用飞机一般最高高度为1.8万米
-杨利伟飞行的椭圆轨道高度为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
-大气层厚度1000千米以上
-地球直径12756千米
-月球离地球距离363300-405493千米

重要的登月活动(70年以前)
| 名称 | 国家 | 抵达时间 | 类别 | 成就 |
| 月球2号 | 苏联 | 1959/9/13 | 撞击 | 第一次撞击月球表面 |
| 徘徊者7号 | 美国 | 1964/7/31 | 撞击 | 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表面 |
| 徘徊者8号 | 美国 | 1965/2/20 | 撞击 | 拍摄了7137张质量优良的照片 |
| 月球9号 | 苏联 | 1966/2/3 | 着陆器 | 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
| 探测者1号 | 美国 | 1966/6/2 | 着陆器 | 测量了月球表面的雷达反射率 |
| 月球13号 | 苏联 | 1966/12/24 | 着陆器 | 成功使用了机械化土壤探测器 |
| 探测者3号 | 美国 | 1967/4/20 | 着陆器 | 拍摄了月球12号的着陆点 |
| 阿波罗11号 | 美国 | 1969/7/20 | 载人登月 | 宇航员第一次登月 |
| 阿波罗12号 | 美国 | 1969/11/19 | 载人登月 | 第一次精确定点着陆 |

所以杨利伟是连大气层都没有脱离,上到大气层的一半还没到,是69年宇航员登陆月球距离的1/1000(我没算错吧,看着有点吓人)。还不谈只是绕地球飞行和登陆另一个星球额外的难度。

有时候我真狠自己活得太清醒,但是我永远感激我的教授点醒了傻嗨的我,真正要发展,就是要求真求实,来不得虚假。可是中国的网络话语权已经交给了不求真实的群体,变成了情绪煽动,这和大刘流浪地球中的高亮情节倒是有相似之处。真正有观点的人反而不敢说话,没有人愿意听求真求实的论证过程,说一点不好就是不爱国,这样的判定方式真的是太危险了。

《流浪地球》看点在场面宏大,适合影院观看,同期电影也确实比较弱。而幕后故事比电影故事本身精彩的多。

因场面和特效,《流浪地球》适合影院观看,在家观看的效果相差有点多。就好像有人说如果没看过IMAX版的阿凡达可以算没有看过阿凡达。而春节档同期其他影片大部分重点在情节不在场面,等网络平台出来再看也可以。而且因为国产电影保护,也没有强有力的引进大片可以选择,同期影片相对较弱也是成就《流浪地球》的一大因素。

这部片子的幕后故事远比电影中的故事更燃:别人都不看好,中途万达撤资(还附带了万达又投资了吴秀波的《情圣2》,因为吴秀波事件在春节前不得不撤档的梗),制片人出来说找了几乎所有一线男明星,别人回说以对中国电影行业的了解,现在做不了(专家diss),导演写文说了个故事,找吴京喝酒敲定客串,“客串”31天,没钱了还给投钱6000万,最后还是没钱,片酬也没要。

这故事线绝对很“燃”,拍成电影真是个好故事,可是幕后故事不能掩盖《流浪地球》故事的单薄,也不能掩盖吴京角色的单薄。而且幕后故事说白了也是宣传手段,现在宣发费用和制作费用都快1:1的今天,你在网络上看到的导演发声,制作人口述都是网络营销的一部分,是精心设计过的。

我不会吹爆《流浪地球》,没看过的可以去看,围观文化现象都值得的。但是两分看,那些真实的槽点不能被轻轻带过啊,否则怎么继续改进,而且说实话,个人觉得一个电影说故事不好这点其实很致命。

虽然我说了好多不好,但我不是为了踩《流浪地球》,恰恰相反,我更期待大刘IP的转化带着中国科幻电影进入真正的世界水平。我,想要的是一个真实的骄傲。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 流浪地球 | 我想要一个真实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