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想到又做到,利用阶梯模式。

    一个人平均每天大约会产生6200个想法。而这6200个想法有潜意识的,也有被我们规划成计划,提上日程的。但是在采取行动时,他可能又变回了想法,然后逐渐被我们遗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什么都做不完,而有些人事实都能完成?

    要做出持久改变,你不需要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做出改变,只需要了解持久改变背后的科学,并设计一套世界自己的行动步骤就行。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贺涵说过一句话: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任何一种改变都不是简单的,但是掌握方法和原理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容易。

    其实任何一个事情都要掌握背后的原理。这可能和我们的大脑进化有关,去探索后面的科学,掌握原理之后再利用它并且与之不断的磨合才能探索出自己适合的方法,坚持并且不断的改进。不要试图去做一个一蹴而就,完美的人。这样只会阻碍你前行的步伐。

阶梯模式可以帮助我们。

      我们在理性上或许知道自己应该朝着目标迈出一小步,却是仍在规划太大的步子。这是因为,计划小步子难以让我们兴奋,而大梦想可以带来刺激的兴奋。但是如果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实现大梦想上,实际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因为梦想太大,也太远,容易让人气馁。

    这并不是我们不需要长期计划,甚至我们的梦想要比我们预期的大,这样我们才能透过预期看得到大梦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第一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实现第一步上,然后花时间回顾进展,接着在第二步中重复这个过程。

    就好像我们加入社群。很多时候,我们加入社群的目的是为了学到某些东西,或许是知识、或许是精神、或许有小伙伴一起前行的动力。但是可能生活的繁琐和拖延逃避的心态会让我们在社群的每一小步里停滞不前。昨天群主问有多少人完成了任务周复盘。统计数据显示有一半的。剩下的另一半人呢?还在规划自己的大目标?或者认为这样的小步伐太过于繁琐不想进行,或者自己在悄悄的努力?曾经我也是个疯狂买课和进群的人,但是当信息不停的堆积时,我已经没有了向前走的动力。

阶梯模式分为:步骤—目标—梦想。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规划就是达成目标的小步骤,事实上,这个步骤太大。我们设计的步骤大小应该取决于我们聚焦的是梦想还是目标。

    梦想比目标更大,它一般需要花3个月或者以上的时间。目标是人们制定的过度计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要花1-3个月,短期通常只需要1周到一个月。步骤大多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来完成,是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要逐一划掉的小任务。

    阶梯模式管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逐进蕴含的力量。很多的实验证明,为了改变行动,要关注日常过程,而不是关注结果。

    例如我们的日计划、周计划,其实都是属于阶梯模式里面的步骤。我们制定大的梦想和计划,但是不需要太过于纠结他的完美程度,先在步骤中寻找到节奏感和实现梦想和计划的内容。中国的古话很有道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气也吃不成一个大胖子。我们需要勇敢的跨出第一步,然后日事日毕,不要去抱怨时间不够用,方法总比困难多,然后坚持,前行的路上你不孤独。

    阶梯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回想。回想指想一下自己如何成功的完成这件事,并小小地庆祝一下。例如我们所做的日复盘,周复盘。就好像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玩游戏,因为通关很有快感和成就感。把我们的日复盘当成365只小怪兽,周复盘当成52只中级怪兽,享受打败他们的快乐。而不是你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回想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起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改变是可实现的”这一信念。要用问题、奖励或者对话让自己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了成绩。

    《如何想到又做到》的作者在学生时代遇到了另一个乐队。当时他和弟弟拥有自己的乐队挤在小车库里,总是受到隔壁11岁小朋友的打扰,偷他们的歌单和乐器,让他们买柠檬水。而那个乐队有一块白板,白板上写着一份短期目标清单,都是他们最近想要完成的事情,还罗列出了为完成这些目标每天都要采取的步骤。他们为成功的配乐生意碰拳庆祝,然后重新为接下来的步骤设计策略。他们从来不进行天马行空的谈话,例如成为有众多粉丝的摇滚大明星。他们邀请他,但是要求他离开和弟弟的乐团,因为他们要求专注,也知道自己乐队需要专心投入的人。后来作者和乐队失去了联系。这个乐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林肯公园。

   

阶梯式进步。

    拿出你的笔,写出你想改变的小习惯。多锻炼、少吃零食、或者早睡。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步骤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想到又做到,利用阶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