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教学规划的一点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在教室里引入课程,就像南明那样,展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孩子们走出分数和课本的局限,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因为在我看来这才是教育本来的面貌和应该做的。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一直没有成功。当前社会上急功近利和对于分数的偏执的追求,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学校的唯分数论的倾向,让我们身处其中也身不由己。

所以这些年以来,我一直在找寻能够平衡教育和分数的一条路径。解决好分数问题,才能够活下来。解决好教育才能有真正的明天。再加上,这两年进入私立学校,更是把对分数的追求强调到极致。这也让我慢慢看清了一些问题。后面我会专门反思这段经历。下学期,可能又要面临着新的单位,也要面临新的开始。我希望以此为起点,真正开始我的完美教室的建构。这也是我在闲暇之余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做的准备。

另一方面,儿子也快要进入初中了,思考了很长时间我也准备亲自带他。我其实一直很纠结,一方面我不擅长提高分数,但是现在是没有分数绝对不行,也离不开分数。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他的学生时代只是为了分数而活着,成为分数的奴隶。而我能够帮助他的也就是初中这三年。所以我希望这三年能够给他打好一个底子。

而且这一年来,我的阅读和准备也越来越进入操作层面了。很多课程也开始进入制作阶段了。通过这两年的生活,我对于分数教学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课程和整本书共读的理解也更清晰了。所以我就阶段性的总结一下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够不至于到时候仓促上马。

对于课程的规划,我阐述一下思路。我想从文言文课程,小说课程以及生活学习课程几个维度来切入。

文言文课程,可以以《世说新语》为切入点,不求面面俱到,抓住竹林七贤这一重点。重在拓展文言文的阅读内容,初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然后是《史记》课程。争取通过这本书让学生达到阅读的自动化。(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下面我谈谈我的理由。就是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只是靠背诵课本上的文言文,在面对课外的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捉襟见肘。很多词语无法迁移到课外,学习好的学生还要一点,中后部的学生面对课外的文言文只能听天由命。这种时候,所有的大题策略解读技巧统统无效。这就使我想起,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读书只能读图画还无法识字阅读一样,没有一定的海量阅读基础是无法自由阅读的。但是只是简单的推给学生去阅读文言文他们肯定不喜欢。只有老师的介入才能够快速地引导他们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所以,《史记》课程可能会很长。我会与王立群读史记结合起来,来一个互参的简易的主题化课程。从刘邦开始,梳理这些重要的帝王,在拓展到其他。现在刘邦课程进入制作阶段。这个课程,我会从梳理,到总结分析,人物评价,成长做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阅读方法,学习方法,人物分析,金字塔结构写作。

小说课程先从《西游记》开始。重点批注解读前几章和几个重要的故事,然后主题阅读。《夏洛的网》应该作为开始,但是如何加入其他的书进行主题性阅读,还没有思考好。其他的还需要丰富。对于小说阅读,我最近有一种感想,就是尽量主题化,通过几本书接触一个或者几个主题或者说母题,让我学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生活课程,我想从身边生活入手。现在正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想如何把这本书引入,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时非常有用的。但是这本书不适合初一,应该是初二更好。过会我再谈。另外我听说一本书很好《刻意练习》,还没有读,应该很快列入阅读计划。如果可以这本书应该可以早介入。关于学习方面的书籍也有待于开发。现在的学生,不会学习,不会面对很多生活中的情景,单纯我们的经验感觉不够科学,通过阅读,来引导他们会更加科学,也避免说教的无效。让他们逐步建构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面。

至于课程引入的时间,我在想,初一以文学作品为主,可以有《夏洛的网》和《西游记》等,把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写作贯穿其中。初二开始引入论说性书籍。论说性书籍确实能够提升理解力,增长知识。论说性书籍,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辩证能力非常有但是他无法解决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像我们知道沉迷网络不好,但是有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一样,文学作品能够以诗的方式来引导我们,有时候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激励远远大于一本重要的书。

总之,后面一方面制作一些初步的课程资料,同时,丰富一些相关的书籍,特别是小说和诗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课程教学规划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