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位捡破烂老太,经调查竟是一位惊世骇俗的艺术天才……

西安一位六旬老人每逢秋天就在树下捡树叶

路人好奇,问这叶子是不是能吃菜

她摇头

是不是一味中药

她也摆手

后来有人在艺术展上见到了她

她竟是一位艺术天才

她叫刘雪玲……

——————————————————————

上世纪60年代

5、6岁的小雪玲饶有兴致地看着外婆

把废弃的布头一片一片缝接在一起

拼凑出出其不意的瑰丽图案

如此,每一块布头都充分发挥了价值

家里的娃娃们又添了新衣

她不仅学到了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品质

更为这种巧妙构思与精湛手法而惊叹

80年代,她在书店翻看杂志

发现了国家一级美术师杭法基先生的布贴画

不同花色的布片交错堆叠

拼凑出了超越油画的绚丽之色

演绎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她的心灵被震撼了——

原来布头通过巧妙利用也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品

回到家

她想象着美丽的画面

拿起几片家里的花布头

在白色的纸上堆砌起来……

慢慢地,家里的布头、布渣都被她做成了别出心裁的装饰画

家中墙上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她还常常去裁缝店、妈妈上班的工厂捡布头

让拇指大小的布渣也有了用武之地

她还在木头、石头、旧碗碟上作画

把他们都变成了有趣的立体工艺品

练过书法的纸被她巧手一撕

成为了她独创的艺术——撕纸画

90年代,女儿用彩色卡纸做手工

那些边角料经她剪裁拼贴

又成为了一幅幅趣味盎然的民俗剪贴画

自此,旧挂历、旧杂志、旧画报都有了去处

摇身一变成为魅力四射的现代拼贴艺术

随着年龄增长

她的拼贴技艺也愈发精湛

在全国多地受邀举办作品展

相继斩获省市区近百个艺术奖项

中国民间工艺委员会命名她为“中国民间布贴、撕纸画艺术大师”

国家一级作家张贤亮为她题词“西北奇葩”

……

然而,年过半百的刘雪玲并未止步于此

2000年,她发现家乡的山沟盛产胶性泥土

她采挖回去活好泥巴做起了泥塑

泥巴在她的手中演变出形态各异的造型

有老人、孩童、妇女、窑洞民居等

她的泥塑自成风格、艺术气息浓厚

作品被庆阳文化旅游部门书籍大量收录

2015年夏天,她被草编雕塑的独特工艺吸引

60出头的她顶着烈日跟朋友一起拧铁丝、搓草绳、缠草人

她做的草雕人物姿态优美、形态逼真

今天依然吸引着各地游客


2016年,她在陕西一所幼儿园任教时

发现麻绳也可以代替草绳做雕塑

她在教室里用铁棍、麻绳做出了创意十足的绳编

深得老师和小朋友们喜爱

她发现现代媒体的发展让报纸越来越稀少

就用积攒的旧报纸创作起了人物肖像拼贴画

第一幅作品致敬一代文豪陈忠实先生

报纸的独特材质与精湛的拼贴技艺相得益彰

作品一经面世就引起轰动

被陈忠实文学馆隆重收藏

她常常被自然之景而震撼

秋叶的色彩亦将她深深吸引

她上班的路上有一棵生病的树 叶子提早掉落

她心疼那棵树

就带着外孙女每天去捡它的叶子

并将它们做成了一幅树叶拼贴画

她将树叶画与给外孙女讲的故事相结合

耗时一年做出了数本艺术价值极高的绘本

被多家出版社邀约出版

而她一片一片捡回来的色彩不一的落叶

已经装箱塞满了她的房间

六十多年过去

她已两鬓斑白

依然在独辟蹊径

探索不同材料的艺术表达

她的画作已经铺天盖地

所获得的奖项难以计数

她仍旧废寝忘食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地学习充电

书法、写作、钢笔画、国画、剪纸屡获嘉奖

她从不去思考要不要创作

等她这么想的时候手中已经开始了创作

创作已融入她的生命

因为从小对旧物情有独钟

她也很乐于“破烂王”的称呼

她的柜中收藏着儿女儿时的玩具

因为上面刻满了童年的回忆

在她眼中

旧的东西因为曾服务过它的主人

所以更应该被善待

她说,旧物利用好可以养人心

她的工作室别有乐趣

全都是她捡来的旧家具、旧家电、旧书刊

但是打理得井井有条

花瓶是胶泥捏的

花是用布手缝的

她的衣服都是亲自选布、亲手缝制

因为这样不喜欢穿了还可作它用

她常把裙子改成上衣

两件组合为一件

但她的服饰别致靓丽且独一无二

做完泥塑的干泥块

她总要浸泡、搅拌再利用

一张纸,从画画到练字

再到裁剪制作成拼贴画

最后加入泥土做成泥塑

才算是“寿终正寝”

她不仅捡树叶

还捡树枝、干草、果实

把它们带到幼儿园的教室里

为孩子们现场上植物课、艺术课

她用树枝和干草制作鸟窝

为孩子们讲解动物筑巢和生活的知识

她用树叶把自己假扮成“大树婆婆”

让孩子们感受“四季变换”

她成了孩子们一见到就紧抱不放的“刘奶奶”……

她被聘任为大学、幼儿园教授后

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

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可爱的孩子们

力争将他们都培养成传统文化传承人

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发扬光大

她这样想着、做着

竟成为西北幼教界的一枝独秀


今天,她最希望能够“物尽其用”的

还是家乡原生态的黄土窑洞

在她眼里,窑洞是民间巧匠的建筑杰作

窑洞周围的山川沟壑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不能任由它们退化、陨落、消失

她曾在一处废弃已久的古窑中创作三年之久

在那里她含泪创作出一组泥塑致敬抗震救灾一线的士兵

近千件泥塑被她分布在家乡的多处窑庄

她说,“泥人能帮我守住黄土窑”

晚年她主动牵起了家乡庆阳的民间窑洞文化保护工作

一到假期就回家乡考察窑洞

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与村民一同修缮和打扫废窑

六十多岁的她顶着烈日为窑庄铲草

坐着三轮农用车奔波在一条条乡间小路、塬间沟畔

去村民家中宣传窑洞保护的价值

出资动员村民完善自己家的窑庄院落

让古老的窑洞文化、窑洞景观可以长存

她不仅惜人、惜物

更惜时

她一生辗转多地、事业有成

六十多岁仍在多个学校任教 发挥余热

她将一双儿女分别培养成博士、硕士

悉心照料孙子、外孙女

艺术创作却从未停止

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已成为习惯

她惜时如金

每去到一个地方都要开展艺术创作

或将垃圾捡拾干净乃不虚此行

带外孙女小阳朵去公园游玩

她也会用自制毛笔在地上练字

还带着公园里的小朋友一同体验毛笔书法

是孩子们最亲的“阳朵姥姥”

2018年,她多次带外地幼教专家回庆阳

感受和体验黄土窑洞原生态自然景观

并出资将家乡的窑洞遗址打造成青少年研学基地

腿脚已不便但她依然爬山下沟

悉心看护一处处庆阳窑洞群居村落

每到一处她都要留下饱含激情的艺术作品

丰富游客的视野,传扬家乡的文化

她一生秉承家族“物尽其用”的美好品质,一片纸、一块布头都不随意丢弃,直到做出无数惊世骇俗的艺术品,直到为家乡庆阳保护了多个窑洞村落,以及珍贵无比的黄土窑洞遗址文化

她让我们看到的是人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珍惜

因为珍惜

世间万物在她的心中都可歌可颂

她才有了如此之多的创作激情和素材

创作出了难以计数的伟大作品

因为珍惜

许多被司空见惯的物品都被她发挥其用

所以才开辟了如此丰富的美术与幼儿教育体系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

因为珍惜

她在有生之年争分夺秒地奉献自己

倾尽其力为后代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

为黄土高原保留着别样的风景

因为珍惜

她德艺双馨,不虚此生,像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人的前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安一位捡破烂老太,经调查竟是一位惊世骇俗的艺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