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除异姓王后,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废除分封制?

楚汉争霸结束之后,刘邦终于坐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但是天下并没有因此而安稳,汉高祖也没有因此而觉得可以放下心来。

因为,这是虽然没有了西楚霸王,但却多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就像一颗颗炸弹,随时有可能被引爆,威胁到刚刚建立起来的汉帝国。

所以,刘邦很快就下定了决心,以风雷手段迅速地翦除了这几个蕴藏着危险的异姓王——不管他是否有反叛之心,也不管曾经有过多少的功劳。

天下第一名将韩信,被萧何和吕后用计杀死于长乐宫中;彭越被夷灭三族、英布兵败被杀;汉初三大名将悉数陨落。

此外的另四个异姓诸侯王,韩王信逃入匈奴,臧荼兵败被杀,张耳、吴芮死得早,算是逃过一劫;继任燕王的卢绾,下场也不好,谋反未成逃入匈奴,最终客死异乡。

至此,威胁汉天下的异姓诸侯王全部被翦除。按照时代趋势,汉高祖此时理应效法秦始皇,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然而,刘邦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改立了多位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存的制度,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这是为什么?

周王朝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刘邦不可能不知道分封制所带的威胁,可即便如此,他为何仍然坚持分封?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经验教训不只有一个,而有两个——周朝的教训固然历历在目,但相比起这个,秦帝国的经验却更近更令人深刻。

秦为何二世而亡?暴虐的统治自然是最根本的,但为何曾经强大、横扫六合的秦帝国,在起义军的攻势下,没坚持多久就土崩瓦解了?

事实上,并不是军队的战斗力下滑得厉害,而在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帝国的郡守们真心想抵抗的没有几个,要不就是观望,要不就是跟着起义;还有的就是关起城门、割据一方。

最为典型的,就是南海郡尉任嚣与其部下赵佗,在中原纷乱之时,拥兵数十万却按兵不动,而是割据岭南以避战乱(这就是后来的南越国),大大地削弱了秦朝的力量。

虽然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任嚣这样的郡守的做法,无疑会令刘邦心生警惕——万一又有人这般拥兵自重,谁来保卫汉家天下?

能想到,首先当然是同为刘家的诸子弟,分封他们为王,天下有事之时便可拱卫天子;因为是自家人,就少了异姓诸侯王反叛的顾虑。

至少,刘邦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这样,才有了“白马之盟”。尽管后来的事情发展,并不如人所料。

在只相信自家人,而不相信外姓这一点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燕王卢绾的反叛。

卢绾何许人也?一个跟刘邦一起长大的发小、好朋友,跟随着刘邦一路走来,可谓情深义重;而建立大汉天下后,刘邦对他更是宠信非常,他可以任意出入宫门,像萧何、张良这样立有大功的谋臣将帅,也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也因为这样,在平定臧荼的叛乱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

可是,这样一个如此信任的人,最终却背叛了,其对于刘邦的打击程度可想而知。连最信任的人都不能相信,这让刘邦还如何相信其他外姓的人?

有这两点在前,就不难理解刘邦为什么不废除分封,而是选择封立同姓诸侯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翦除异姓王后,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废除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