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看的这部电影是2013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的版本。
为了使我的观后感更简洁,所以先给大家借用一段百度百科的影片内容介绍:
未成名作家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并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
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
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少校军官,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而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南结了婚。
可是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身为贵族子弟的丈夫汤姆早已经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
盖茨比得知消息后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
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拜访久不联系的远房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会有如愿的结局。
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死了,但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
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从影片叙述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没有像写人物传记一样,以时间顺序直接的叙述盖茨比的一生。而是用一个旁观者(尼克)的角度,间接给观众慢慢讲述他所知道的故事。
这种描写方法在写作上来说算是侧面描写,而用于影片上才更给我一种独特的感觉,像是,一位老友在跟你谈心,告诉你他印象里最深的人是怎样的,你好奇,不由得想继续听下去,关于一个人的一生,便就这样被他娓娓道来。
主角的故事不是由作者直接讲述出来的,而是从剧情里与主角有关的一个旁观者回忆中一点点展现全貌,这不仅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而且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一个人,也使得对人物的评价显得更客观,不带有主观情感色彩,让人物故事更为真实可信,且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在这样的讲述视角里,我们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的角色是尼克,而不是盖茨比。因此我们更像是盖茨比的朋友,真实的参与了他的生活,感知他的悲欢喜乐,陪他走了这漫漫山水一程。
从故事内容来看,这个故事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现实,是在故乡的柏金斯疗养院精神康复诊所里,尼克·卡拉威和医生正在进行的谈话。一条是回忆,是尼克谈话内容里所提及的,在纽约生活时他对盖茨比的回忆。两条叙述线相互交织,现实与回忆不停切换,故事跌宕起伏,情感多层。
每一次转到现实尼克谈话的场景都让我捏了一把汗,因为每次他的话都是一次剧情的推动,预示着回忆里盖茨比会遭遇不幸,紧接着用回忆视角来揭示盖茨比的命运。
看完这部剧后,我其实一直在想,剧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盖茨比他为什么了不起?若想夸奖他,我只会想到深情这个词。为情所困只是个人私情,按照我们所接受的想法,没上升到家国大义的情分怕是担不起这三个字。那作者为什么用“了不起”这三个字呢?
所以,我又重新看了两遍,发现剧中尼克很喜欢用hopeful这个词来形容盖茨比。
如尼克在影片的最开始评价他的一句话,“He was the single most hopeful person I've ever meet, and I am never likely to meet him again .”
还有尼克在见他最后一面时所说的话,"jay, they're a rotten crowd, you're worth the whole damn bunch put together, "
尼克是作者的影子,那必然尼克的评价中也参杂了作者的情感,那么也许作者认为盖茨比正是因为充满希望,乐观和善良,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这“了不起”这三个字带了作者过多的个人情感,所以去查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发现确实如此。
作者菲茨杰拉德和盖茨比身处同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娱乐至上,金钱至上,宴会奢华,道德底线越来越低,禁酒令的颁发反而让酒更便宜,更在人群中泛滥。
或许是人们沉溺在纸醉金迷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需要金钱来维系。如果你富有,会有人主动要求交往,而你落魄,人们又会快速逃离你。
就像影片最后出现的极为讽刺的一幕,尼克最后为盖茨比举办葬礼,那些曾频频出现在舞会上的人,一个都没有来,来的只是一群想创造热点赚钱的媒体,摄影和小报记者。诺大的空荡荡的城堡,却只有尼克一人关心他。而那个金钱至上的世界里,多的是汤姆那样自私冷漠的人,缺少的正是像盖茨比这样真挚善良的人。
往往作者笔下的角色都是一种寄托,是一种自己得不到的事物的象征,而作者期待的恰恰只是份真挚的感情。也许正因为如此,盖茨比拥有那种牺牲所有只为得到黛茜纯洁的爱的精神,才让作者觉得他“了不起”。
在剧中,盖茨比在谈及对黛西的感情时,他说过,“我知道的像我这样的人,恋爱是个巨大的错误,我才32岁,如果我能忘记黛茜,我还有机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可是我的人生,老兄,注定要像流星这样。所以要不停往上爬。”
这说明,盖茨比意识到了自己对黛茜的执念过于固执了,固执到他可以为了她放弃自己的事业,放弃自己辛苦打拼的财富。而他也知道黛茜不是从前的黛茜。只是这五年来,他日复一日的幻想和思念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对象,尽管物是人非。
这种幻想在时间的发酵下成了理想,而黛茜是他理想的掌控者。这爱太沉重,压的他自己也喘不过气。他固执的想回到过去,最后还是败给了爱情和现实。
如同影片弹幕里的一句话:盖茨比除了爱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黛茜除了爱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我觉得这部剧想塑造的人物不仅仅只有盖茨比,还有尼克。
如果说盖茨比是一个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富有且绅士,浪漫而深情,那么尼克就是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他是平凡人的缩影。
在最开始接触浮华奢靡的世界时,尼克是不适应的。妹夫汤姆带着他去租的公寓约会情人时,他和狗面面相觑,听着房间里的动静,他觉得羞愧尴尬并想极速逃离。然而其他朋友也来了这里聚会,把他堵在房间,诱惑他慢慢从拒绝变为享受这种物欲快乐。漂亮的女人们给他灌酒,迷迷糊糊中,他感受到飘然若仙的快乐,仿佛间觉得,这就是纽约,繁华而又快乐的纽约。
但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特别是盖茨比死后,他看清了事实,并极度厌恶这群冷漠的人,厌恶这个城市,所以他最后离开了纽约。
他曾站在纽约公寓的窗台前,隐约看见无数的窗口亮着灯,街道上底层贫苦人向上仰望的眼神如同从前的自己,而自己这扇窗成了被仰望的存在。
他即深陷其中,又置身事外,对着千变万化的人生既心醉神迷,又厌恶不已。
他是个十足的矛盾体。
而像我们这样的平凡人又何尝不是另一个他
我们极力追求美好,却苦于和现实作斗争。我们会渴望被看见被关怀,又把自己内心牢牢锁住不让人轻易触碰。我们热爱自由,但又被世界上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牵制。
我们知道很多,会想去了解政治、历史、文化、知道理解、尊重、体谅、可我们看见的是现实,案例和控制。我们知道要有理想,可人人都活的如此现实。我们知道生养之恩无以为报,知道我们幼稚且自以为是,可是无法真正改变父母固有的想法和对孩子规划好的结婚生子的未来。
我们知道有些人只是作为你的朋友陪你走一段路,还是会惋惜我们终究像两条平行线再无交织的可能。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矛盾的个体。
反复看了多次影片后,令人惊讶的是,我发现了这部剧有很多的伏笔或象征。
盖茨比不断提起牛津大学是伏笔,预示着盖茨比会因此被戳破身份。仆人保镖的离开是伏笔,预示着盖茨比会被害(他和黛茜在一起后,因害怕家里仆人太多会议论黛茜,所以驱散了家里大多数仆人,而正是因为仆人离开,所以别人才有可趁之机枪杀了他)
而且里面的电话铃声很巧妙,几乎贯穿全剧,而且在不同的人身上代表不同的意义。
汤姆的刺耳急促的电话铃声寓意着他的情妇找他,也预示着他和黛茜婚姻的摇摇欲坠。尼克的电话铃声代表着对盖茨比的关心。盖茨比多次的电话铃声预示着他忙碌的不可言说的生意往来,同时也总把他从幻想拉入现实。而最后盖茨比还是在等着黛茜的电话铃声响起,带给他结果。
还有黛茜家码头上的那盏绿灯,象征着盖茨比心中希望的纯洁美好的黛茜,也象征着黛茜心中那些珍贵美好而又稍纵即逝的东西。
人如蜉蝣,朝生暮死,既如这剧中繁华盛宴,美景连绵,也似这聚后浮华落尽,灯灭茶凉。
这是一场悲剧。
或许有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注定是一场悲剧,但去不去尝试还是由你自己决定。
如一句话所说:生如逆水行舟,道阻且长,不进则退。
观影之后,一时之间脑海充斥诸多想法,只得大概记下,然后将之缓缓捋清,些许评价有失偏颇,敬请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