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笔记(一)

        一直以来四大名著中偏爱红楼,作为枕头书,红楼被我翻烂了好几本,但对西游等其他三部名著知之甚少,那点可怜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影视剧和网络,对其中的人物还常常张冠李戴,不知所以。最近突然良心发现,好好读读书,多多修身,就先从西游开始吧!

        一、从天生石猴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第一回参访仙道过程中无论对指路的樵夫(老神仙,弟子起手)还是对接引的童子(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的弟子,更不敢在此骚扰)都谦恭有理、毕恭毕敬,见到祖师更是“整衣端肃,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又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就罢了”。表层原因是因为他此时还没有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神通广大的本事,还没有得到众猴王、七十二洞主、六大妖王的吹捧和逢迎。深层次的原因他还没达到“灵台方寸山”和“邪月三星洞”,这两者都是“心”的象征,这意味着他还处于懵懂的混沌状态,自然无心无性。可自从他学艺回来后他就有了心,具有了人性,有了骄傲自大的脾气,自我感觉天下第一、无人能及,自封齐天大圣,他语言前也多用喜、怒、发狠等表示神态的词语,他见到玉帝“挺身在旁,且不朝礼”,当他听说“弼马温”个未入流的小官时“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反映了他从已经从无性的婴孩成长为有性年轻气盛的少年。看来暴躁的脾气得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不然你会死得很惨。即使孙悟空一身武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天斗,与神仙斗与命运斗,也为自己的狂妄自大、无法无天付出了被压500年的沉痛代价,何况凡尘中的你我呢?

二、孙悟空具有居安思危、勤勤恳恳的奋斗精神。我看影视剧时只注意了他的天赋异禀,却忽略了他自身的奋斗。他在与群猴享乐之时,“忽然忧恼,堕下泪来”,思“年老色衰,一旦身亡,枉生世界”,电视剧在这一段用一个猿猴的死来激发出石猴求仙问道的上进心,这自有它艺术上的考量,但原著中的写法更能凸显石猴的自省精神,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亦是如此,一直浑浑噩噩,突然某一瞬间就自我觉醒,开始奋发图强。他在求仙访道过程中“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不怕狼虫,不惧虎豹”漂洋过海十数载方见祖师,在学道过程中耐着性子学了七年理论知识,听祖师讲道“喜得抓耳挠腮、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可见他已融会贯通,领略了道的真谛,这固然与天赋相关,但更与勤奋密不可分。他在修炼长生之道时“洗耳用心,跪于塌下”、“拜谢深恩,出后门即看”、“子前午、自己调息”,在做弼马温时,他“昼夜不睡、滋养马匹”,自从领了看管蟠桃的差事后他“也不交友、也不他游”这些地方都体现了悟空在学艺时的努力与刻苦。

三、孙悟空天生仗义,爱广结朋友,是一枚很圆滑的社会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西游记》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