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高瞻远瞩的背后,是不得不提的识人法则||心和塾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刘关张兄弟“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孔明出山相助。在往后很长的岁月,直至今日,这都无疑为一段值得传颂的千古佳话。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了智慧超群式的《隆中对》,在“三国演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永远刻上了属于蜀汉的历史印记。

《隆中对》的提出,在建安十二年,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它无疑是提供给刘备的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随后的历史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下,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壮志未酬的企业家,正面临着“战术上的紧迫”、“看不清企业未来”等等已知,甚至是未知的挑战。这并非“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孙键老师通过解读诸葛亮的故事,为大家带来《逆境时期,诸葛亮识人用人》的直播课程,助力企业家逆风飞翔。

《隆中对》作为战略规划的“千古名对”,一直家喻户晓、流传至今。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可见其功力之深厚。

相比起未雨绸缪的“预知”能力,诸葛亮的识人用人能力也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蜀汉早期的“五虎上将”盛极一时,哪怕是被后世诟病最多的马谡,诸葛亮也早知其性情,更别说在他的《出师表》中,早已为后主找齐了所有能够辅佐蜀国的将才。

一代谋圣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讲了自己的观人识人诀窍:

他从一个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寥寥数语,却句句紧抓识人之核心要义。

所谓“是非”,就是一个人的立场和做事原则。

一个人的是非观越是明晰和坚定,那么这个人不管是你的敌人还是朋友,对你来说其实都是越安全的。但如果是非观模糊,他的立场和原则也必定跟着模糊,在生活中就会人云亦云,在危难关头,则往往就是那根墙头草,随风倒。

这样的人,如同吕布,哪怕有稀世之本领,只有远离之,你才能安全。

而只有在确保你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你与人合作的决策行动才是有价值和生产力的。

否则,给自己带来的只有灾难和毁灭。

看人首先要“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其意义就在这里。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而没有底线的小人,虽然说话五花八门,但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考查一个人的见识格局有多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他面对问题所能提供的解决之道。

“识”指的是见识。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

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都只是纸上谈兵。

在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人都可以站出来说自己是勇夫;但是,当真遇到麻烦,许多人又会“沉默是金”,这是社会常态。

生活中的他们未必都是沉默者,但真需要他们勇敢时,却又不敢当仁不让。

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勇”,绝不是让他在“风和日丽”之下吹牛说自己多么勇敢,而是直接让其置身当下困境,看他作何反应。

只有在当下困境中仍然能表现出勇敢行为的,才算是真正的勇。我们常说患难见真情,其实患难也能见“真勇”。

“性”者本性也,意思是让其喝醉,考察其酒后的言行举止,考察其品质和本性。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关羽“温酒斩华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都充满着英雄的豪气与智慧。酒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有“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宴席”之说。而在酒后,又往往是丑恶、腐败滋生的温床。

如果一个人喝醉酒之后,性情与平常相比,发生巨大转变,那就说明这个人平时带的“面具”极深,需要慎交。

倘若酒后行为与平日里待人接物的表现相差不多,往往说明这个人平时就是活得坦率、真实的人。这种人也是比较安全,值得交往的人。

“廉”即廉洁、廉正,意思是放之在有利可图的位置上,考察其是否廉洁奉公,刚正不阿。

古人曰:“公生廉,廉生威”,只有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人才能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面对利,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见利而忘义,另一种是见利仍然义字当先。

正如《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个人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只需要“临之以利”,即可晓其答案。那么此人的廉洁与否便也就清楚了。

要考查一个人的信用程度,就是委托对方为自己办一件事情,然后在这件事上来观察其言行举止,就是俗话说的看他“靠不靠谱”。

“靠谱”的人,无非十五字: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凡事有交代。

在拜托对方办事时,还可以由此观察对方是否能如约办到。

晁说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稳脚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诺言。

如果一个人答应对方的事办不到,他会诚意向人道歉,有时甚至会推荐能办好事的人。虽然此时他失信了,但反而彰显出他的品质。

相反,要是事情没办成,还有各种冠冕堂皇之词,为自己开脱,那么此便为信不足之人,慎交!

世道在变,环境在变,人心在变,但人性却千古不变。

所以,虽然诸葛亮的识人之法已经提出了一千多年,却一点不过时。

相反,其高明之处,远胜于诸多心理学著作,实为社交、识人之大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高瞻远瞩的背后,是不得不提的识人法则||心和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