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7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稛破,毛直而败。
1.26
一、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要就是针刺要领。P415
二、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针刺深浅限度的具体方法。
三、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针刺禁忌要点。
肝生于左,肺藏于肉,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水谷之海)。隔肓之上,中有父母。(心、肺)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心包络)。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四、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气实形实,谷盛气盛,脉实血实
五、针解篇第五十四
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徐风,九针通九窍,应三百六十五节。
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1.25
脉解篇第四十九。
阴阳经气盛衰而至经脉病变的症状和机理。
太阳经肿腰睢痛者、偏虚者、彊上引背者、耳鸣者等
1.2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1.对脏腑、经脉精气衰败而出现的14种死症脉象作形象的说明。
2.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博,血衄身热则死,脉来悬沟浮为常脉。脉自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庼,三四日自已(自愈)。
1.23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1.酒风用泽泻和白术各十分,麋衔为五分,合研为末,每次服三指撮的量,为后饭(饭前服)。
2.《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
《下经》者,言病之变化;
《金匮》者,决死生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
《奇恒》者,言奇病也。
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1.22
厥论篇第四十五
1.寒厥和热厥(气逆)的成因病因,病症特点。
热厥
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阴厥
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2.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胜不虚,以经取之。
1.21
痿论篇第四十四
1.症因:
痿躄:肺热叶焦(皮毛虚)
脉痿:心热(枢折挈(如关节像折断),胫纵而不任地(不能走路)
筋痿:肝气热(口苦、筋膜干)
肉痿:脾气热(肌肉不仁)
骨痿:肾气热(腰脊不举)
2.治痿者,独取阳明。
1.19
痹论篇第四十三
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风弊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2.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五脏有输穴肝输太冲,心输大陵,脾输于太白,肺输太渊,肾输太溪。
胃之合三里,胆之合阳陵泉,大肠之合曲池,小肠之合小海,三焦之合委阳,膀胱之合委中。
3.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1.18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中五脏六腑之余,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
眠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酒性温散,善开玄府。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亦谓之“酒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内耗其精,外开腠理,风邪乘虚入之,故曰“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沐头面中风也,一曰“沐浴”。)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久风不散,传变而入于肠胃之中,热则为肠风下血,寒则为水谷不化而为飧泄泻痢。)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风在腠理则汗泄不止,故曰“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无常方然,言变化之多,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风气耳。)五脏之风,形状不同。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多汗者阳受风气,开泄腠理也。恶风者,伤风恶风也。下文诸脏皆同。 然,浅白貌,金色白也。肺主气,在变动为咳,风邪迫之,故时咳短气也。昼则卫气在表,风亦随之,故觉其瘥;暮则卫气入阴,邪应于内,故为甚也。眉上乃阙庭之间,肺之候也,故肺病则白色见于此。 )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多汗恶凤,义如前。焦绝者,唇舌焦燥,津液干绝也。风化木,心属火,风薄于心则木火合邪,神志溃乱,故或为善怒,或为惊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故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味,故诊当在口。口者,兼唇而言,色当赤也。)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气并于肺则悲,肝病而肺气乘之,故善悲。色微苍,肝之色也,足厥阴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嗌干也。善怒,肝之志也。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环阴器,强则好色,病则妒阴,故时憎女子也。肝气通于目,故诊在目下,色当青也。)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身体怠惰,四肢不用者,脾主肌肉四肢也。色薄微黄,土之色也。不嗜食,脾病不能化也。鼻为面王,主应脾胃,故色诊当见于鼻上。)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 痝然,浮惨貌。风邪入肾,则挟水气上升,故面为浮肿。肾脉贯脊属肾,故令脊痛不能正立。 炲,烟也,隐曲,阴道也。肾主水,故色黑如,肾开窍于二阴,故为隐曲不利,肌肉本主于脾,今其风水合邪,反侮乎土,故诊在肌上,色当黑也。)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瞋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胃脉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故冒风之状,颈必多汗恶风。胃主受纳水谷,而风邪居之,故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胃脉循腹里,故善满。失衣则阳明受寒于外,故为 胀;食寒则胃气受伤于内,故为泄泻,胃者肉其应,胃病故形瘦。腹者胃所居,邪实故腹大。此下当详明六腑之病,而止言胃风者,以胃为六腑之长,即如所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意,胃病则腑在其中矣。)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
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首为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面之皮腠疏,故多汗恶风。凡患首风者止作无时,故凡于风气将发,必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以阳邪居于阳分,阳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是以至其风日则疾少愈。内为房室之内,不可出者,畏风寒也。)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漏风之病,因于饮酒中风也。风邪挟酒则阳气散越,故多汗。阳胜则身热恶寒,故不可以单衣。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食则汗出,甚则阳浮于上,故喘息汗出不止,故衣濡。阳甚阴虚,津亡于内,所以口干善渴,身不能劳也。能、耐同。)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泄风者,表不固也。上溃者,身半以上汗多如溃也。口中干,津液涸也。液涸则血虚,故不能劳而身尽痛。汗多则亡阳,故令人寒也。)是故风寒客于人也,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风寒客于皮肤,则腠理闭密,故毫毛尽直。寒束于外,则阳气无所疏泄,故郁而为热。斯时也,寒邪国中在表,故可取汗而愈。)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邪在皮毛,不亟去之,则入于经络,故或为诸痹,或为不仁,或为肿痛,故当用汤熨、灸刺之法,以去经络之病。)
1.17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说了很多条经脉不通而引起的腰痛症状和针刺治疗。
1.14
腹中论篇第四十
1.对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病因、病状,治法、禁忌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2.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
1.13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2.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之。
3.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着气缓,悲着气消,恐则气下、赛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刚气耗,思刚气结。九气不同。
1.11
刺疟篇第三十六
1.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2.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发,先刺之。
1.10
疟论篇第三十五
1.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2.温疟与瘅疟的病因、治法。
1.7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2.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又故也。(皮肉麻木不仁。肢体不能举动。)
3.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上逆,胃气不能下行,则不能平卧。)
1.6
刺热篇第三十二
五脏热病的症状,演变和针刺疗法,热病的色诊。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这四种热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法及预后。
1.5
热论篇第31篇
1.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没知觉,神志昏迷。)
2.凡病伤寒而重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1.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脾胃相表里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里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阳明的疾病(恶木、火、惋而恶人、逾垣上屋、弃衣而走)
阳热亢盛,使病人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欲骂别人,不分亲疏,不想吃饭,不想所以到处乱跑。
1.3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真气与邪气尚未结合,应早用泻法,病可立已;已经结合,应诊察三部九候之虚实调之。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
3.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产后热/肠澼/癫疾/消瘅/腹暴满/霍乱/惊风/黄疸病例治疗)
1.2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人应是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自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5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2.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是虚症需用补法是实者,需用泻法。)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凡刺之法,必侯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限,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刚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为重虚;月满而补,血气盈溢,络有流血,命约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2.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侯其方吸而转针,真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先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2022.1.1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二十四
1.五劳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2.足三阳,三阴经
手/是三阳三阴经,六阳六阴
相表里
12.31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2.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12.30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
1.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侯,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2.何谓三部?有下部,中部,上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3.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12.29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玉机,有珍重之意。
2.无胃气之脉,叫真脏脉,真脏脉见,是死证。
3.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死于其所生,始于其所不胜。
4.风者百病之长也。
5.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12.28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为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12.26-27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2.
1.
12.25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1.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上,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2.刺之道也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中心者,环死;
中脾者,五日死;
中肾者,七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
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刺胸腹者,必以布积憿著之,乃从单布上次刺之,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3.十二经脉之终P143
12.24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1.岐伯曰:针石,道也(道:引导气血)。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工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情欲太过),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2.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以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歧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去淤血、消积水),微动四极(四肢),温衣,缪刺其外,其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利小便),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治水肿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1.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2.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12.23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1.(当今之世)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心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受劳累所伤),又失四时之从。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加重),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2.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是诊治的最大原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标:医生,本:病人,得:配合),亡神失身(身体损害)。去故就新,万得真人。(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3.闭户塞牖(关门关窗),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脉息和平就叫得神。)
12.22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居住在东、南、西、北、中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饮食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生理上病理上的不同,所以治病的时候要做到因地、因人制宜。
鱼者使人热中。
12.21《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1.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从形态上看,中空而类腑;从功能上看,藏储精血而类脏,故称“奇恒之腑”。
2.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3.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诊脉位置)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大小便),适(辨清)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及病证)。
12.20《五脏生成篇第十》
1.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主:制约)
扩展:
金弱土衰燥火旺,必定伤肺没商量,湿气水重来灭火,能救金肺和大肠。
木衰水无金过旺,肝胆目发定损伤,火重克金能救木,若见土旺更遭殃。
水弱土厚燥气旺,有金也难通水乡,湿气重时能救水,无湿伤肾和膀胱。五脏五行五音五色对应图。
火弱有木不怕水,木衰水旺火受伤,若是湿气旺无制,定伤心血痛小肠。
土虚最怕木水旺,肠胃皮肤肌肉伤,火旺能解水木气,火衰只求燥气帮。
五行金木水火土,精深变化妙无穷,生克制衡得安康,冲克混乱病在床。
血气乱者水火战,湿水燥火怕极端,命局水火若失衡,心血肺肾病常犯。
2.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么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房事)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出风。
黑,脉之至也,下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淋浴清水而卧。
12.19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一、形脏四神脏五
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四肢)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12.14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脏腑的功能)
12.11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阴阳之离合:
离:三阴三阳。三阴经有太阴、厥阴、少阴之分,三阳经有太阳、阳明、少阳之分。
合:并 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一归于气,三阴经的太阴、厥阴、少阴和三阳经的太阳、阳明、少阴之间又必须协调统一。
2.三阴三阳经的作用特点:关、阖、枢。太阳为开(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12.9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2.10
12.9
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阳上行,浊阴下降)
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皮肤),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3.味厚者,为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厚者为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4.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12.8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2.7《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其(天气)生五(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气三(三阴三阳)。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2.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缓短,小筋弛长。缓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待,阳气乃竭。
3.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者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
味于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位,骨正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味五脏之关系)
12.6《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1.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则伐其本也,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春肝、夏心、秋肺、冬肾)
2.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治已病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