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8 FFC法则的本质是什么?

我的上一篇反思笔记没有任何评论。这一点值得我反思。

初步找到的可能原因是格式的问题。

思维导图格式适合自己使用,不适合给其他人看。提纲挈领的东西,其实不太适合给他人看,因为太干了,没有太多画外音,无法用逻辑串联起来。用来提示自己的思路还是可以的,这点很像PPT的作用。

因此,本篇反思日记,写成了文章的形式。反思完,要行动,这篇文章算是一个输出,很可能是本人今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了。

第一天的反思笔记写的是犹豫,我当时认为犹豫是一种情绪。昨天写的是有趣,突然意识到不管犹豫还是觉得什么有趣,本质上都是在描述感受。

一提起感受,我就想到了FFC法则。随后我追问自己:这一法则为啥有效?本质是什么?是否还有更底层的原理?

是的,本篇反思日记,将以文章的形式,把昨天的思考成果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内容安排上分为3部分:

  1. FFC法则介绍
  2. 底层原理是“信息流”
  3. 信息流解决更大的问题

(一)FFC法则的介绍

FFC是三个单词的简写,Fact、Feeling和Compare。即事实、感受和对比。有什么用,被成为赞美法则,比如你想赞美其他人,可以分别从上面的角度去说。

示例1:买了手机如何给好评?
示范: 手机到了,太开心了。外形漂亮,使用起来很流畅。比我之前的那部XXX牌手机不知好了多少倍!

其中,具体情况如下:
感受:手机到了,太开心了。
事实:外形漂亮,使用起来很流畅。
对比:比我之前的那部XXX牌手机不知好了多少倍!

因为有事实、感受和对比,总体这个好评整体上很丰满,对吧。

你上网搜索这一法则,都称为“赞美法则”。好像使用场景就是只有赞美这一场景似的。其实不是,我再举几个例子。

示例2:如何给差评?
示范:真是一场不愉快的购物经历,此手机玩王者荣耀竟然很卡!真是跟宣传一点都不一样。

上面示例也是按感受、事实和对比的顺序来的。其实顺序无关的,例如改成如下:

示范:真是跟宣传一点都不一样!玩个游戏都能卡死,很不开心!

上面的顺序,对比、事实和感受的顺序。

好评和差评,或者说赞美和批评,本身都是评价。那么FFC法则是否只能用于“评价”这一方面呢?

答案还是,不是的。容我再举个例子。

示例3:表示感谢
示范:很感激,没想到你会这么认真地帮我看这个问题。

看似没有“对比”,其实是有的。没看出来的朋友,也不用担心,后面我会讲本质。

再比如:
示范:真不知该怎样谢你,真希望第一时间找的是你,我找了很多人都没解决。

下面在说一个我给得到app提的一条建议:


476356717.jpg

(二)FFC法则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这就是我昨天晚上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FFC法则是一个经验法则,难道就没有更理论的解释吗?

FFC法则难道只能应用于前面几个场景吗?

这里先说一下我用了半辈子的思考工具:

x.jpg

万事万物,先抽象一层,然后再具体一层。或者说解决问题时,先找问题的妈妈,再通过妈妈再找问题的哥哥,看哥哥如何解决,再尝试移植哥哥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某种程度上来说,跟成甲老师的“基本问题”差不多。不过我这个是从辩证哲学里学来的。

我如是先抽象再具体的呢?

看前面的场景,评价、感谢和建议。这些可以看成留言,看成我们说的话,但本质是信息。没错,是信息,我一下捅到底了。

信息的基本分类是:记述信息、评价信息、规范信息。

所谓记述信息,就是对事情客观的描述,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属于数据层面的。比如“我看了300多本书”,再比如“这篇文章有2k多字”。

所谓评价信息,这个就是给出的评价,比如“他很帅啊”,“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规范信息呢?我们见过太多规范了,比如写作规范、流程规范。本质就是再说,该怎么怎么样,能做啥,不能做啥,或者说是一些要求。体现出接下来的行动相关内容。

关键的来了,虽然上面三者看似信息的分类,其实更体现信息的层次。满足如下信息流模型:

记述信息->评价信息->规范信息

也就是说,根据记述信息能得到评价信息,由评价信息进而得到规范信息。

比如,记述信息是:“他看了300本多书”。

我们就可以判断:“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使用了形容词“爱学习”,那么就是评价信息。可以进一步得出:“我应该跟他聊聊”。后面是行动的决定,这就是规范信息。

怎么就能从描述信息就能推断出评价信息呢?

中间一环,就是“评价标准”。没有标准,无法评价(也无法对标)。

比如“小明身高1米93”,可以得出“小明找到很高”。中间比如判断标准,比如“我认为超过1米8那就是高个子啊”。

那么,标准又是怎么来的?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也就没有标准。

比如前的感谢示例中,
“很感激,没想到你会这么认真地帮我看这个问题。”

这里“认真地”,就是一个评价信息。你说他认真,明显是与他人做了对比。之所以有自己判断认真地标准,正是从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比各个人的情况,才形成的。

目前小结一下,信息流模型:

记述信息->【评价标准】->评价信息->规范信息

还差一环,给出评价信息,怎么就能给出规范信息呢?

答案是行动原理。这个我们人类天然就能理解。好东西谁都想要,坏东西谁都敬而远之。

因此完整的信息流模型是:

记述信息->【评价标准】->评价信息->【行动原理】->规范信息

下面给出一个完整信息流模型的案例:

内测群里50多人,有33人都写了反思笔记,看来是大部分人都采取行动了,看来大家对此活动的参与度很高,也许写反思笔记是有效的,那么我也先随大流吧,也写一篇。

(三)FFC法则满足信息流

首先为啥大部分人把FFC称为赞美法则呢?

赞美,是评价!为了让赞美表达得丰满,因此要给出信息流:

记述信息->【评价标准】->评价信息

正好对应:

事实、对比、感受。

再看前面得例子:

真是一场不愉快的购物经历,此手机玩王者荣耀竟然很卡!真是跟宣传一点都不一样。

先给出评价,后给出事实,再给出对比。

也可以说,先给出了评价信息,然后给出记述信息,最后给出了评价标准。

虽然顺序是乱的,但是满足人类的思考方式。
比如你跟朋友说“今天过得真不好”。
这是评价信息,朋友肯定会问原因,“怎么了?”,就是让你给出“记述信息”。
比如你说“工作忘记汇报了,老板骂我了”。
朋友安慰你:“偶尔忘记事情不很正常嘛,你老板真是的”,这就是判断标准,必然应用了对比。

上述对话虽然没涉及到规范信息,但是你通过聊天,自然而然,会得出结论的,“真不该情绪低落”,或者其他规范信息,“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得找个朋友聊聊”。解决方案很多的。

(四)信息流的更大应用场景

只要是信息,就可以应用信息流。

遇到你说话的场景,你写文章时,都可以应用。你劝别人的时候,也可以应用。你给留言的时候,就可以应用。应用场景不一而足,要不然怎么说信息流才是本质呢!

这里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向别人推荐一本书,我不直接说让你去看,而是让你根据行动原理,自动推断。

熬了通宵一口气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感觉三观被重新塑造。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原来是不要迎接任何人的期待,书完全说法了我,感觉自己人生一下生化了,这是我今年度过最好的一本书了。

至此,本文要接受了。其实还有很多要补充的细节,和一些点,后续有时间再说吧。

感谢你看到这里,希望有所帮助。

另外,可以应用一下这个信息流模型,评论本文。

再次感谢,本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08 FFC法则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