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看简史?

文/春眼秋手

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永远停止了思考。对于个人而言,他的时间终止了,但他的思想却永远不会消失,他的著作《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必将成为科学史上永恒的里程碑,让人们了解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一件多么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并继续为之前仆后继。这也正是科学家伟大之处,是“科普”的魅力之所在,也是“简史”类图书会被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但在看完下面这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大家喜欢看“简史”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

最近,又有一本重量级科普著作《空间简史》引进出版了,“时间”“空间”终于得以同时出现在读者面前。《空间简史》与《时间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并称“四大简史”,该书作者是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天体物理学家托马斯·马卡卡罗和历史学家克劳迪奥·M·达达里。他们首次将空间探索与人类文明发展相结合,对空间探索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和全新的梳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看清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怎能看清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自人类第一次用步伐丈量大地,探索空间的欲望就从未停止。“我们在哪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答案却总是暂时性的,不断被新的常识更替。

在早期文明中,先人用荒诞不经的神话想象出我们在“哪里”。在青铜器时代,人们已能绘制复杂且美丽的地图,能够利用星星找到回家的路。在中世纪,新大陆的发现掀起探索浪潮。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哪里”的概念,古老羊皮纸地图上的空白被迅速填满。当今时代,望远镜拉近了我们与天空的距离,新的行星被发现。星星变成星系,星系汇成星河,汇入无涯的宇宙之海……但仍不断有新的理论重塑着宇宙的轮廓。扩大着空间的疆域。

过往的理论或被证实,或被推翻,“哪里”这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却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后来的我们”去发现,去留下新的足印。

正如媒体给出的评价,作者从人类对空间的模糊认知写起,转而到颇具美学含义的宇宙传说,再到人类发展之初认识世界的象征体系,最后步入现代星系概念。《空间简史》糅合了哲学、地理学、时间量度、空间量度等多重领域观点。可以说,是一部空间知识大百科。堪称完整的人类探索空间的历史。

《空间简史》前半部分的叙述是按时间顺序展开,尽力还原着古人的直观思路和思考局限,这种局限不仅是工具材料上的,更多的是思想禁锢。他们的思维趋于理想化,有时是因为掌权者的控制,有时则是出于对真理的恐惧。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格力斯之柱上刻有“切勿穿越”的警示语,当时被探险者视作不可逾越的地标。直到16世纪人们才敢打破禁忌,走上未知之路。

但书的后部作者改用编年史方式来叙述了。因为近几个世纪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新知大爆炸。世界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向我们展示它超乎想象的身躯。就像在参观一所大房子时偶然发现了隐藏在挂毯下的大门:一旦大门被打开,一间不为人知的崭新的侧室便映入眼帘;之后沿着楼梯,还会发现同样不为人知的空间;最后,人们来到一扇窗前,想都不敢想的一幕发生了,他们看到房子周围楼宇林立,无边无际,而且从来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看这本书时,脑中不禁想象一个二次元画面,人类头上浮现出两个小精灵,分别是“好奇”和“勇气”。

你说那边有什么?

不知道,要不要去看看?

不要,好怕!

走吧,看看就回来……

人类就这样一步一步拓展着空间的边界。带点孩子气,又气宇轩昂的前行着。也许这就是我们喜欢看“简史”的原因。因为所有“简史”其实都是我们在记录自己,了解自己、定位自己。会让人一边感叹人类的渺小,一边又对自身肃然起敬。


《空间简史》作者:【意】托马斯·马卡卡罗克劳/迪奥·M.达达里


四大简史之一,世界科普经典。

人类研究空间历史的扛鼎之作。与《时间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并称“四大简史”。

《自然》《新闻报》《天体物理学杂志》等媒体鼎力推荐!普罗大众的科普读物,天文爱好者的必备图书。

出版一年狂销百万册,版权授出15国。

空间探索史记,人类智慧之书。

从模糊的地域认知到窥探宇宙星辰;从肉眼可见的维度到量子化的世界;从日心说、大爆炸理论到多元宇宙理论等空间假说和概念,人类求知的脚步从未停止,对空间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空间简史》按照时间线索,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人类探索无涯空间,找寻自我定位的崎岖旅程。并激励着“后来的我们”继续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属于人类自己的脚印。

领域翘楚合作,共著权威读本。

《空间简史》作者是:天文物理学领域权威马卡卡罗和著名史学家达达里。二人首次将空间探索与人类文明发展两条线索相结合,重新梳理了两者错综复杂又妙不可言的关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看清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看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