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管理课的随想

   目前做企业,很容易发现公司的方向是一遍红海。生意不好做,竞争太过激烈了。一般来说,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过:市场驱动(供给决定)、领导力驱动(公司管理决定)、创新驱动(产品创新)。

   这三个状态,难度是逐级的升高的。在改革开发的时候,商品非常紧缺,如果有对应的商品,那么很容易就卖出去了,赚到了钱。到一定阶段,此行业的竞争者已经很多,大家需要产品的功能上也差不多,公司的团队很好的话,那么也可以在竞争中取胜。目前很多行业就是如此,行业的龙头,头部企业也不少。如果头部的企业中想与其他的拉开距离,就得提升自己的创新力。

   那产品又该如何创新?创新的能力怎么来的呢?需要搭建一个怎样的组织来保证创新呢?
   a、那产品又该如何创新?我们先了解一下,字节想做熟人社交“多闪”和企业应用“飞书”的逻辑和产品相关的知识。产品人俞军对产品经理的定义:产品经理是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链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首先“多闪”如果想替换“微信”,从用户价值分析,替换成本太大,熟人关系都在微信里面。除非多闪能拿到微信的熟人关系。新体验-旧体验这个“多闪”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多闪能值得说的就是它可以依附于“抖音”,“抖音”则是一个非常高频的应用。“多闪”从这个角度看就非常难打破旧的利益链。在看看飞书和钉钉,飞书在我看来,也未打破旧的利益链。用户价值这方面,据用过的人说体验比钉钉好,替换成本,这个有一些,但是个人感觉不是很大。那么其实相对来说飞书的用户价值还是可以的,但“旧的利益链”并未打破,也就是并未做到了很创新的。如果要打赢钉钉,则是需要很漫长的拼用户价值的过程,介于钉钉的在企业应用的规模还是很大的,所以飞书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这里想说下“小鸡孵化器”->“婴儿恒温箱”的例子(《产品思维30讲》)。这个例子非常的感人,但也非常的普遍。创新很多时候,是需要“嫁接技术”,也就是“相邻可能”。很多时候,需要把一个行业的技术放到另一个行业里面去,看看是否能解决问题。当时这其中需要很用心才能发现。以前骑共享打车的时候,车子是到处随便乱放的,导致每个城市投放的车辆很乱。后来改进成了,有固定的停车点,这样子就非常合理的利用了资源。想表达的就是对于类似的情况,后续也是可以采用此固定的点来做,避免浪费了大量资源。

   b、创新的能力怎么来的呢?个人认为需要相关的个体的复合型能力比较强,也就是此人可能掌握的专业是比较多和杂的,这样子思维是比较活跃的。能够跳出专业化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防范。所以培养多专业能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当然创新一定是要在一个能包容失败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来。像硅谷对创新失败的包容性就非常的强。还有就是创新还需要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的保障,否则创新很容易被抄袭。这样子就特别容易打击到那些创新的人。

   c、需要搭建一个怎样的组织来保证创新呢?可以看看《创新者窘境》这本书,简单的说就是小企业容易做创新,因为没有历史包袱(流程、制度、文化)。而大企业制度创新因为历史包袱(流程、制度、文化、价值观等)影响了自己的动作,从而导致创新比较难。细节可以看下此书,个人感觉此书更多的是将大企业如何创新。

这里留一个话题就是,我们个人如何应对行业“市场驱动(供给决定)、领导力驱动(公司管理决定)、创新驱动(产品创新)”,从而去培养自己的能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管理课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