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 vs 传统武术 - 中国近代化之路的艰难

今天算是凑个热度吧,前些日子许久未曾露面的徐某某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在一场两分钟不到的比赛中,对阵的咏春拳大师被五次放倒在地。这样的结果其实早在大家的预料之中,去年对阵“国家十大武术宗师‘雷某的视频已经让我们对于传统武术的斤两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特别是此后武术协会一系列的文件和反应,对于徐某某一轮又一轮的封杀,让我们更是彻底看穿了传统武术的优势和定位。但是本次事件让我们有些始料未及的是各方的反应,特别是传统武术的两位大师对于比赛结果的看法及评论。无论是没吃饱饭,还是天气干燥导致的水土不服,又或是比赛缺乏透明度,还有所谓的客场作战,等等,都让我们感到他们的师传应当是中国足球,或者说的再直接一点,是“当年的”中国成年男子足球队。

两位大师的反应或许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汉文化圈(包括日本在内),有讳败为胜的传统。如乾隆皇帝号称“十全武功”,其中两平大小金川,实在称不上武功,动用几十万大军,对阵几万边民,历时十余年,耗费银两千余万,这样的武功最多只能算是个残胜,实在谈不上“功劳”。作为习练中国传统武术的大师有一些传统的习气自然也应当予以理解。但是如果骗到自己都信了,甚至骗到把偷袭都当成合理的行为,就实在是有点太那个了。反倒是MMA一方的两位选手,特别是徐某某,一度被捧为“邪魔外道”,“为武林正道所不齿“的程度,表现的有理有力有节,彰显了武者的自强自尊和自立,光明磊落,恍惚间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有了现实的版本。

这样说起来似乎对于两位传统武术大师有些不敬,不过两位对于比赛结果的认定也的确让我们没办法尊敬。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何必非要东扯葫芦西扯瓢,还是扯到什么文化等等。其实说起来这样回答问题的方式似乎是中国很多传统技艺传承者所共用的逻辑。问你传统武术是否具有搏击的功能,为何对阵现代搏击打着打着就成了王八拳,你告诉我传统武术是文化的传承;问传统中医药有没有疗效,能否做个临床实验证实一下,你告诉我中医药经过历史的考验,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也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原因。但是一方面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是完美,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演进,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反思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永远躲在文化的背后,拒绝接受科学的检验,这不是文化能够承受之重。实际上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中国人在这个方面要么是盲目自信,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拒绝与时俱进,拒绝反思,要么面对冲突时处处以文化作为武器,对抗科学,不肯用近代文明来检验,让文化承载了过多的压力,而一旦顶不住了,便是对于自身文化的彻底否定。

举个例子吧,1792年,英国马格尔尼公爵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建立近代的外交关系,携大量的礼品访华,其中包括西方最先进的火枪火炮,乾隆爷对于开阜通商一事断然拒绝,以为“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接着便是表现出一系列的傲慢与短视,“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最后是盲目自信“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乾隆爷的固步自封给大清朝带来的是鸦片战争以及此后几十年的割地赔款,而这种盲目的文化自信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即使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时候,仍然是“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 不能及。”

上述种种与今天传统武术被打的满脸花的情况下,仍旧高呼我还能打,以及赛后抵死不肯认输的壮举,如出一辙。正如拳手熊呈呈所说,传武需要重拳猛击,需要醍醐灌顶的棒喝,更需要深刻的反思,而不是盲目的自信。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应对失措,讳败为胜的行为让爱新觉罗们最终失掉了天下。动辄把中华文化抬出来对抗洋枪洋炮的懦夫之举,也让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民国初年一系列的反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近乎于摧毁性的打击,最终让我们成为最不像中国人的中国人。实际上今天传武这种不肯反思的行为,也在慢慢产生一种对于传统武术全面否定的思潮。在很多人心中,传统武术似乎从电影中一打十的搏击术,逐渐向转几个圈的体操表演进行转换。而中医药似乎已经走在了传武的前面,今天对于中医药的态度似乎更为尖锐,从完全不信,到十分相信,态度都很极端。这样的结果也是不肯反思,动辄拿文化做挡箭牌的结果。

所以对于传武,对于中医药,我们能否用科学去检验,少拿文化说事,成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MMA vs 传统武术 - 中国近代化之路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