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到洞悉人心的时候,你可能马上会想到"读心术",在你脑海里可能会觉得这是很神秘的东西,一般只会出现在悬疑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里,通过一系列读心术便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那么,现在让我读一下你的心吧,相信你此刻的脑图中的这个心,一定是他人的心。洞悉人心,你对此是信将疑,你的疑问是看不见的人心真的可以读懂吗?
人心是这个世界最复杂难以琢磨的东西,所以大多数人不擅长了解人,也是很正常的。
在读懂人心方面,我们多半是向外看的,这是一个自然的心理防御过程,读懂他人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安全而主动。今天我们网上充斥着”识别渣男36式“、”真正爱你的男人是什么样的“、”防火防盗防绿茶婊“这些将人标签化,以帮助快速识别某种类型人的干货贴,点击量还非常高,可见读懂他人,保护自己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轻松读懂别人的心意,却不希望自己的心被别人看透。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天洞悉人心我要说我们首先洞悉的不是别人的内心,而是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洞悉人心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呢?
现在让我再次读一下你此刻的心,你现在一定是这样想,因为可以拿读懂自己来做练习啊,如果能很好的了解自己,那么了解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可以迁移到了解其他人身上。
你是不是这样理解读人先读己的呢?确实,我们通常把别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试图通过了解别人的内心,从别人如何评价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知道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来影响我们的感知,也就是通过去洞悉别人的心来了解自己。心理学家曾经跟踪研究了一些出生3~18个月的孩子,他们将一点红色的油墨涂在孩子们的鼻子上,观察孩子们在镜子前的反应。出生时间超过5个月的孩子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形象之后会摸自己的鼻子,他们已经知道镜子中的鼻子就是他们自己的鼻子。而出生时间小于5个月的孩子会去摸镜子上的鼻子,他们还不知道镜子中的形象就是他们自己。一般来讲,人在出生5个月以后就会形成对自己的意识,知道镜子中的形象是自己。而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对自己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将个体把别人当做镜子进行的自我感知称为镜像自我。
当我们看待外界事物的时候,外界事物常常只是自我内心图式的映象,我们所做的观察、理解和判断,总是逃离不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总倾向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似乎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我们只对与我们有关的事情有强烈的反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洞悉人心需要先了解自己,但读人先读己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人心难以琢磨是因为我们与他人都带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彼此审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那么认知结构之下呈现的表面问题就犹如万花筒,千变万化难以把握。我们的认知结构,就是我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和看待这个世界的眼镜。
我们不喜欢概念,因为概念很抽象,难以理解,那么我就用一个比方来帮助大家理解。
我是一名70后,小时候我们特别喜欢收集花花绿绿漂亮的玻璃糖纸,透过这些漂亮糖纸去看其他东西,世界会变成全新的颜色,透过红色糖纸,世界变红了,透过绿色糖纸,世界变绿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看世界都会需要通过一张糖纸去看,而这张糖纸就是我所说的认知结构。
或者我再打个比喻,如果你戴着一副偏光镜路过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候红绿灯的颜色并不是它们本来的颜色,这个时候你会很清楚你的眼镜造成了信息的扭曲改变,但是其实我们在认识外界事物的时候,在认知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副偏光镜,这个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
作为妈妈,也许你都有过孕妇效应的体验,就是你怀孕后,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而你没有怀孕的时候,并没有看到那样多的孕妇。这个现象其实就是说明我们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认知筛选会决定我们看到的信息是什么。认知结构就是一个稳定的筛选器,决定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当我们想要了解别人时,只有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才能发现自己意识当中,影响我们的糖纸或者“眼镜”是什么颜色,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看到的世界和他人,如何在受到这个颜色的影响,我们发现了自己被自己的糖纸或眼镜影响的事实,我们也才能理解其他人也会有自己的糖纸或者眼镜,而且这个糖纸或者眼镜可能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不惯的人,难以理解的人,不过是因为我们大家用的糖纸与眼镜不一样。 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糖纸或者“眼镜”在心理学里,叫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认知结构是我本节课最为重要,希望你能了解的心理学知识点。
我们大脑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能量,会形成自动化的认知过程,这就是稳定的认知结构。比如说A姑娘小时候生病时候,妈妈都会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做可口的饭菜,轻声细语的安慰,用额头贴着她的头看看是不是发烧,这些体验会成为A姑娘对爱的认知结构,而B男孩被妈妈从小放养,生病时候,妈妈觉得男孩子不要娇气,主要的动作就是逼他多喝开水,让他运动出一身汗就好了,在这种表达爱方式长大的男孩,也会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长大后,A姑娘和B男孩谈恋爱了,A姑娘生病了,B男孩用多喝开水去表达自己的A姑娘的关心和爱,但是A姑娘是会深深失落的,因为这跟她过去在爱的体验当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差异,男孩的行为这会让她觉得没有被对方热烈地爱着。但其实“让你喝热水”的男友确实是在真诚地表达对你的关心和爱,因为他对该如何表达关心和爱的认知结构就是这样的。
认知结构来源于过去我们的体验,每个人过去的成长、教育、经历所累积的体验都不同,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可以说,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我们往往容易受他人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了解了认知结构和来源,我们再去看网上那些教你将人标签化的文章,你会发现,在这些文章里面不过是读到了文章作者基于自己经验形成的”认知结构“而已。比如现在我问你,《来自星星的你》当中的都教授,你觉得他俊朗迷人吗?你的答案将取决于你的认知结构,比如如果你曾经有过一段与都教授长相类似的俊朗男人的相爱经历,这段经历是甜蜜还是痛苦的背叛,都直接会影响你在看电视剧时,对都教授这个人物形象的喜好。所以说那些文章中的渣男型号与对应的行为表现不过是作者曾经的体验形成的认知结构而已,并非有相同特点与行为的人都是渣男。
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糖纸”不仅“加工”了我们看到的事情的真相,同时还会深度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情绪。
网上有一个故事版本,说的是如果你打算创业开公司,你设定了公司目标是先挣一个亿,如果你就这个事情去征询一个年薪5万朋友的意见,他一定会阻止你不要干这个事情。在这两个故事里,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决定了自己对事件的行为选择。另外一个大家耳朵都听出茧的故事叫半杯水的故事,乐观的人会觉得还剩半杯水太好了,悲观的人会认为只有半杯水了,很焦虑,在这个故事里,认知结构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而今天课程里所说的生病多喝热水的故事也说明了认知结构会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当A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看待老公时候,会很失落难过,但如果换了对方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答案,她会觉得温暖开心。
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和烦恼,往往是由于双方认知结构差异所造成的,看不到这个差异或者想要强行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统一对方,就会爆发问题矛盾。
家庭中有两个重要阶段往往会矛盾激烈爆发,一个是两个人结合组建新家庭的时候,一个是家庭里出现了新生命的时候,我的一位船员就说,自己刚刚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几乎要跟老公闹崩了,因为老公洗奶瓶之后有时候会不记得消毒,这种行为立马就能点炸自己,她觉得老公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太没有爱了,对老公非常失望。但是自己生二宝后,随着自己带孩子的方式变得粗糙,奶瓶没有消毒孩子吃了身体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时候再去看之前对老公的判断,也觉得是自己太苛刻太敏感了,很多矛盾爆发实在是不必要。
又比如在职场上,一个上司的认知结构是觉得我需要知道下属的你在做什么,你应该要实时汇报工作进展才表示对我这个领导的尊重,而你认为作为领导既然布置了任务给我,就该信任我,就该放手让我去干,什么都要知悉了解,根本就是对自己不放心。
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要求别人,结果一定是我们虽然想为对方好但却吃力不讨好,或者是我们感觉被对方不理解而感到被伤害。如果我们能够尝试跳脱于每个人表面的观点和行为,去看到其背后的认知结构,我们就能看到他人糖纸之下的世界,看到这个世界,就能理解对方,那么冲突与矛盾或许根本不会发生,也就节约了很多我们去解决的时间,我们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可以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认知结构,更会影响我们自己与自己未来人生道路之间的关系。
很多女性,一天中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大概就是照镜子了。对于妆容,对于衣着,相信很多女性讲起来都头头是道。可是如果我问你,既然你每天照镜那么多次,那你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是否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自我概念呢?
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的人格、信念、思想以及自我认同的总体概念,是了解自己很好的途径,是我们脑子中对自己的整体画像,也叫自我图示,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图式,也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讲的第二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我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是我们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很像主导我们人生剧情开展的剧本,这个剧本用现在很热门的词来打比方就是我们所说的“人设”,“是谁导演了我们人生这场戏”,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我图式或者说是自我概念。
由于人总倾向于把自我作为世界的核心,所以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设计自己的信息采集雷达,从而快速地接纳那些与自我感觉相符的部分,而剔除那些与自我感觉不符的部分。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获得了表彰,我们走在路上会觉得神清气爽,云淡风轻,遇到平日里不怎么喜欢的邻居也会主动打招呼;而一旦考试失利或者遭到批评,我们就会无精打采,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甚至连平日里非常喜欢的小狗也不再那么可爱。其实邻居和小狗这些外在事物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因为心境发生了变化,客观世界呈现在眼里的面貌也发生了扭曲。
比如,你的自我概念当中有一个,我是一个典型的处女座的人设时,那么你在进行信息加工筛选的时候,一定会注意那些可以佐证你是典型处女座的信息。比如爱干净,甚至有点洁癖,喜欢一切井井有条等。至于你像极了白羊座的当机立断,付之行动和速战速决的特点,就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了。
当你的自我概念中,有我不善于学习,记忆力也不好的信念时,你看书记不住就会被你的意识注意,并佐证了你记忆力不好的现实,而你对明星八卦如数家珍的超强记忆会不被意识注意。因此也无法提醒你,其实你拥有很棒的记忆能力。
当你慢慢在对自我的认识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自我概念之后,你才有能力去观察别人,才有可能去破解他人身上的蛛丝马迹。去除掉我们心中的“理所当然”,我们才会去探索这一切表象的内在。慢慢地,你会发现,原来我是这样的;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原来同样的情况,别人的想法可能会不一样;原来我们不同,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同……随着这些发现,你将会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也渐渐发现,你自己本身,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今日的你,和昨日的你,因着那背后的规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至此,你就可以开始去读取别人身上的蛛丝马迹了,这跟探索自己是一样的。
当我们明白所谓的识人,会大量受到识人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自我印象的影响,了解了这个,我们今天再去看网上那些所谓”“识别渣男36式”、“真正爱你的男人是什么样的” “防火防盗防绿茶婊” 这些将人标签化,以帮助快速识别某种类型人的干货贴,我们就知道这些文章里面不过是读到了作者的“个人认知”和“自我概念”而已。
读人不过读己。我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拓宽、自己的积极自我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去了解和懂得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