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人物|《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 之 林黛玉

文/阿斌  原创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被称为全书的总纲。

在第五回中,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判词及歌曲,隐喻了《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特别是一些美丽的女子她们未来的命运和结局。

在第五回中,作者曹雪芹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天,宁府花园中梅花盛开,尤氏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赏花。贾母等人游玩,饮茶酒,一时间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照顾,宝玉被带到贾蓉之妻秦可卿的房间。宝玉刚合上眼,便睡去。他做了一个春梦。在这个春梦中,贾宝玉完成了他从小男孩向小伙子的过渡。

二是,贾宝玉在梦境中观看了金陵十二钗。贾宝玉在警幻仙子的带领下,来到太虚幻境,他看到太虚幻境中保存的一些册子,这些册子上面有画、有诗,还有曲子,宝玉很困惑,他不明白这些诗画曲的含意。宝玉看到的这些册子,正是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是指《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子。

金陵,是一个省,也是《红楼梦》这部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

“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

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

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

于是,我们跟着贾宝玉,看到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在这十二位女子之中,有贾家小姐五人,她们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有媳妇三人,她们是:李纨、王熙凤、秦可卿;外来的四人: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

作为一部歌颂及哀悼女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塑造了金陵十二钗等艺术群体形象,她们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按照十二金钗的出场顺序,我将逐一进行分析。

金陵十二钗 之 林黛玉

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里,只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是合在一起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者将黛玉和宝钗合为一体,这是作者心目中对完美女性的想象。

但是,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在整个《红楼梦》的小说中, 我个人认为,作者曹雪芹对薛宝钗持有的是一种批判态度。

01.林黛玉的判词、画、曲

宝玉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指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织布机,不织布、劝勉丈夫求学的故事。在封建社会中,那些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被称为具有“停机德”。在《红楼梦》中宝钗把宝玉当成未来的丈夫去培养,去规谏,多次劝宝玉认真读书,走仕途之路。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指晋代才女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咏絮才,意思是指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嫁到王家做媳妇。谢道韫是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之后咏絮之才被用来赞许能赋诗的女子。

从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在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中,第二句是说林黛玉会做诗,有才情,应得到怜惜。第三句,将林黛玉的名字包含其中。

也就是说,在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中,二、三句是指林黛玉,一、四句是指薛宝钗。

林黛玉的前生,原本是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这株仙草娇娜可爱,因缺乏灌溉而枯黄。贾宝玉本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他在灵河岸边行走时发现了这株绛珠仙草,觉得这株仙草摇曳多姿,婀娜可爱,心生怜惜,于是每日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几生几世,这株仙草得到甘露的滋润,又受到天地精华,得以绵延岁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绛珠仙草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即成为绛珠仙子。

当绛珠仙子得知神瑛侍者要下凡时,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子脱胎幻化为人,降临到祖上世袭了侯爵,本人以科第(探花)出身,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等职的林如海家里。父亲给她取名为林黛玉。黛玉六岁时,母亲贾敏一病而亡。外祖母 爱怜孤女,便把黛玉接到贾府生活。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三世情缘,第一世:贾宝玉作为神瑛侍者,林黛玉是一株绛珠仙草,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第二世:绛珠仙草游离在离恨天外,转世为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是第二世情缘;第三世:便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

绛珠仙子来到人间,是为了还泪。在贾府中,黛玉却是最爱流泪的姑娘。她为宝玉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正合曲子所云: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因此,在《红楼梦》中绝对的男女主角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但作者曹雪芹偏要写个薛宝钗来搅局,使得宝黛爱情变得更为坎坷。

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曲子是宝、黛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的挽歌,写林黛玉因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凝眉的样子。

其中的“阆苑仙葩”是神仙住的地方,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他是参与补天的美玉,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儒臭浊气。两个人,一个(指黛玉)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一个(指宝玉)总是惦记着对方也是白费心思。两个人你想着我,我想着你。但是,他俩的爱情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都是虚幻的景象,最终也无法实现。

在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当众开黛玉的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这人儿是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但是突如其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贾宝玉等人的头上,这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她终将脆弱的生命全部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这就是曹雪芹写给我们的关于宝黛的爱情故事。只可惜,曹雪芹只留下了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故事走向做了极大的偏离。

02. 对林黛玉的分析

说到林黛玉,有几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一是林黛玉的家世

林黛玉是由绛珠仙子下凡,落到林家。林父是前科探花,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皇上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业经五世。过去一般只封袭三世。林如海的父亲得到皇上的恩宠,又袭了一世,他家破例,袭了四世。

到了林如海时,林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是第三名的探花,但又做了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省纪委监察长。不仅如此,皇上又钦点如海为巡盐御史,这是肥缺中的肥缺。

可以说林如海家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母亲贾敏出身高贵,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孙女,荣国公贾代善的小女儿,贾敏出生时正处于贾家最富贵之时。

黛玉生长在这样的富足的、有教育背景的家庭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二是林黛玉的才情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所有女孩子中绝顶聪明的一个,她天性聪慧、才思敏捷,清雅婉丽,感情真挚。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提议下,众人结社做诗,诗社第一次做诗活动,以白海棠为题,诗社起名《海棠诗社》。这次做诗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十三元韵作为韵脚。因为这个韵脚所包涵的汉字相对较少。当然这是作者曹雪芹故意为之。

林黛玉所做的《咏白海棠》,其中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极致的比喻和精致的巧思,被众人赞赏不已。评诗时,李纨、探春推选薛宝钗的诗,宝玉认定黛玉所做的最好。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大观园众人共赴螃蟹宴。宴后,湘云、宝钗等人共做菊花诗。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被李纨认定夺得前三名。林黛玉凭借出众的才华,在菊花诗上夺魁。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做的《葬花吟》,更是一首凄美绝伦的作品。

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要我看来,如果没有了《葬花吟》,才真正没有了《红楼梦》。

《葬花吟》是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名为咏花,实则写人,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清冷悲凄的画面,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黛玉在生与死、爱与恨之间复杂争斗中所产生的焦虑不安和对生命迷茫的感叹。

其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更是将花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联系,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行为和黑暗恶势力,体现了作者对自身境遇和对家族遭遇的控诉。

再有,香菱想学诗,便来拜黛玉为师。林黛玉教诗,是个很好的老师。教香菱诗,黛玉并没有采取一本正经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让香菱多读多品味,用平等的心态讨论沟通加正确引导。

黛玉对香菱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这一朴实无华的概括,大体就是学诗的基本“套路”。黛玉是个好师父,把香菱领进门,而香菱也是个勤奋的好学生。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有着对诗文最深刻透彻的理解,如此出众的文学素养,是曹公对林黛玉的偏爱。


三是林黛玉的性格

许多人都认为林黛玉心胸狭小,有小性,说话尖酸刻薄。

其实,黛玉心里只有宝玉一个人,她的所有脾气都是冲着宝玉发的,她总是担心宝玉会被宝钗抢走,她在心里处处设防,才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性格的形成有这样几点原因:身体虚弱,父母早亡,家道中落和她早期接受的教育。特别是前三点,形成了林黛玉内心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她以防范别人作为武器,所以说话让人觉得尖酸刻薄。但是黛玉却是真诚的,从不做作,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会在心里藏着掖着,更不会诡计多端。黛玉自始到终没有害过别人。

还有一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为人处事相对比较简单。与出身商人家庭的孩子比较,没有那么多的算计,更不会精于世故。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也是如此。

本来这里是可以展开的,但考虑到文章的篇幅,只是点到为止。


03. 林黛玉的结局

一是调包说

对于林黛玉最后的结局,程高本后四十回中,这样描述了黛玉之死。贾母和王夫人选中薛宝钗做宝玉的媳妇。明娶黛玉,实娶宝钗。林黛玉被调包,贾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黛玉得知后,焚稿断痴情,在极度的悲伤中,泣血而亡。

很多红迷对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并不认可,认为完全歪曲了曹雪芹原来的本意,尽管调包计写得很精彩,很有戏剧冲突。但是无奈,现在又找不到《红楼梦》真正的结尾。

二是沉湖说

在对林黛玉结局的争议中,最多的是“沉湖说“和“上吊说“。

一种观点认为,黛玉最后是沉湖溺水而死。理论依据是黛玉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先有周汝昌从前八十回的戏文中推断出黛玉最后是投水而死,后有作家刘心武在央视的百家讲坛,力主黛玉沉湖这一观点。

在黛玉看来,花瓣落到水里,不知道会流到哪个肮脏的地方,所以她要将花瓣葬在土里。因此,曹雪芹不会做出自相矛盾的,黛玉沉湖而死。

三是上吊说

有一种观点认为黛玉最后是上吊而死,这种观点很普遍。理论依据是太虚幻境中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和那幅画。认为画上画的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因此认为最后黛玉是上吊身亡。判词中的“挂”字,和配图中的“悬”字,两个字,实在是触目惊心,都揭示了黛玉是上吊而死的。

在癸酉本后二十八回中,宝钗出一“反间计”,让鸳鸯挑拨黛玉和小红的关系,黛玉认为小红和外贼相勾结,错怪了小红,手下的人将小红打死。黛玉失去了得力的助手,最后贾家彻底败落。黛玉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自己在山坡的树林里上吊自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作者隐喻明亡的历史,说林黛玉暗指崇祯皇帝,上吊而亡。

曹雪芹作为优秀的小说创作者,前有秦可卿在天香楼上吊自尽,他不会再安排林黛玉以同样方式结果自己。所以我也不认同“上吊说“。

四是远嫁说

关于林黛玉的远嫁之说,理论依据一是林黛玉的诗词,二是第五回中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和配画。

一些红迷通过林黛玉的诗词做出的判断。例如:

在第三十四回,黛玉的《题帕诗三首》中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这里暗指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人同嫁舜王为王妃。

第六十三回中,林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说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意思是说不要埋怨东风把佛母吹到了单于国,这里指王昭君远嫁,暗喻黛玉远嫁。

在第七十回中,黛玉的《咏絮》词中,有这样的诗句: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贾元春省亲时,将有凤来仪赐名为潇湘馆,日后成为林黛玉的住所。大观园起诗社时,贾探春叫林黛玉“潇湘妃子”。

这一观点认为,黛玉远嫁帝王,她用湘江边上娥皇、女英哭舜的神话,暗指自己为宝玉而哭。

那么如何理解第五回中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和配画呢?

林黛玉本是一株绛珠仙草,她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今世她是来还泪的。她还完了眼泪,已经枯竭,因此是“两株枯木“。“两株枯木“组在一起又是一个”林“字,“枯木“恰是黛玉流了干眼泪的样子,是说油尽灯枯,既有林家绝嗣的绝灭,也有林黛玉生命的枯萎和泪尽而亡。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和”玉带林中挂“,主要用来表示谐音林黛玉。 

在中国古代,“玉带“是权力和身份象征。例如:蟒袍玉带专指帝王将相。

在《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北静王参加秦可卿的葬礼时,书中有这样描写:“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林黛玉判词中出现玉带,预示她的人生或许与权力有关联。

从林黛玉的《题帕诗三首》《咏絮》词及她的芙蓉签中,判断出最后黛玉远嫁,契合了“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之意。

从整个《红楼梦》的创作动机来看,曹雪芹并非是以写宝黛钗爱情为主,曹公的写作动机,是为了记录风雨骤至大关节、大变故给家族带来的风暴,以及令人痛心且惊心动魄的家败过程。林黛玉被迫被卷入其中,作为牺牲品,也是有可能的。

五是重痼说

87版《红楼梦》的编剧、红学家周岭先生认为,林黛玉最后是因病而亡。我个人更愿意认同红学家周岭先生的观点。最后林黛玉因重痼,久治未愈,加之家族受到的冲击,她担心着宝玉,泪尽而逝。

我们现在看不到曹雪芹《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对于林黛玉之死,也只能是在猜测之中。

《红楼梦》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内容庞多,书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展开挖掘与论述。因此,才有红学之说。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楼人物|《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 之 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