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转眼又过去了。
回顾这一个月,我感觉最大的进步是内在的成长。
这份内在的成长,是伴随着我的画画一起成长的。
2月份,我的绘画状态总体不错,总共刷了20幅习作,这是我有生以来画画最勤快的一个月。
晒一下作品集。
这些习作,有一半是课堂作业,也有一些是临摹名家的,还有3张是自己参考照片素材原创的。
这些习作,在专家眼里仍然是相当稚嫩的,但我自己却是十分的喜爱,因为每一幅画里,都倾注着我的深情,见证着我的成长。
因为时不时地会在朋友圈晒一下习作,所以在一些朋友眼里,子诺已俨然成为一名画家,可以自如地画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但其实,我心里非常的清楚,自己目前的绘画水平也就是菜鸟级别,刚刚有点入门而已。对于许多题材,自己画起来还是力不从心的。
自从爱上画画,总会时不时地遭遇这样的灵魂拷问:
你是想要享受画画的过程,只管开心就好?还是想要提升专业素养,享受画画进步的成果?
讲真,每次遇到这样的灵魂拷问,我总是有些困惑:难道非得二选一吗?难道不可以两者兼得,既享受画画的过程,又享受画画进步的成果吗?
因为在网上报了很多的绘画课程,也加了很多的绘画群。时不时地,一些画友会在群里探讨学画的初衷和学画的心路历程。
我发现,每个人学画的初衷虽然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就两种:
为别人画,还是为自己画?
为别人画,就是把画画作为一份职业,用画变现。追求的是画画的结果,注重的是客户的满意度,强调的是各种绘画技巧和专业性,能否享受画画过程则是次要的。
为自己画,就是画画是内在情感的一种表达。报课学习各种绘画技巧,只是为了更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比如有些小伙伴报了萌宠课,目的就是想用自己的笔,把家里的爱猫画出来,确切的说,是把对猫的爱意表达出来。
毫无疑问,我学画的初衷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就是想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所有的美好。
当然,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也努力地去学习各种绘画技巧,从构图、素描、冷暖、虚实、松紧、节奏等各个方面,去综合考量如何更好地创作一幅画。
但是,从“知道”到“做到”,从小白到大触,需要经历相当艰难又漫长的过程。
通常来说,要达到专业水准,至少得认真画上1000幅。而我至今也就画了300多幅,差距不是一点点。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如果你总是呆在舒适区里,每天都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心应手地做着熟悉的事情,你会感觉很舒服,但也不会有多少成长。
如果你总是强迫自己处于恐慌区,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你就会感觉担忧、恐惧,不堪重负,甚至因挫败过多而崩溃,最终放弃学习。
只有学习区是最适宜长住的地方 ,这里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又相对可控。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锻炼自己,挑战自己,让自己不断得到成长。
当然,人都是有贪念的,特别是在你热爱的领域里,总希望自己得到快速成长,以致不断推高对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置身于恐慌区。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我曾有些自不量力地去跟画一些高难度的作品,结果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焦虑抑郁,有好几个月都不敢拿起画笔。
二月初的时候,因为画废了好几个作业,整个人又开始变得难受起来。但这次,我汲取了以前的教训,没有与自己死磕内耗,而是拥抱内在的小孩,安抚她,鼓励她,告诉她只管去做,无惧结果。
同时,我在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只跟画一些简单的钢笔速写和淡彩,或者做一些小稿练习,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减少对失败的恐惧,保持对画画的热爱。
因为我知道,画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需要!但同时,我也明白,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每次画画都需要心理建设,内在小孩可能因为过于痛苦而不想画画。所以我必须平衡好两者的关系,以免出现内耗。
我发现,每当我内心宁静、喜悦,对绘画素材充满热爱的时候,画起来就会感觉特别顺畅,有时候甚至感觉犹如神助,可以画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当我对某个素材没有感觉,只想完成一个作业的时候,画画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时不时带来挫败感。
所以,2月份我在挑选绘画素材的时候,都是随心所欲。想做作业,就做作业;不想做作业,就画个小稿练练手;偶尔兴趣来了,也临摹一些名家作品,挑战一下自己;特别有激情的时候,则忍不住原创一个作品。
我发现,画画不仅提升了我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力,也让我学会更好地爱自己,给予内在世界更多的关注。学会时时觉察内在小孩的情绪,努力与她快乐相处,减少内耗。
我很感恩,在我年过半百的时候,终于遇见自己的真爱——水彩,可以倾注我的深情,承载我的梦想,托付我的一生。
希望这份热爱能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