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德经六九章·为客退尺篇

德经六九章·为客退尺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近亡吾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二:译文:

用兵有这样的话:现实的我不敢为固定的主人,而为变化的客人。不敢轻敌进寸,而愿审慎退尺。

这叫做行,有变化的行列。攘,有变化的臂膀。执,有变化的兵戈。就可以无敌了。

灾祸没有大于轻敌的,轻敌几乎丧失现实的我拥有的三宝,所以在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能做哀而不伤的一方必胜矣。

三、字义:

[广韵]:用,使也。[左传·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广韵]:兵,戎也。执兵器从戎者曰兵。[礼·曲礼]:死寇曰兵。[注]:言能捍国难为所杀者,谓为兵也。

[广韵]:敢,勇也,犯也。[仪礼·士虞礼]:敢用絜牲刚鬣。[注]:敢,冒昧之辞。[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

为,成,成为。[淮南子·人间训]:何遽不为福。

主,宾之对也。[礼·檀弓]:宾为宾焉,主为主焉。主,宰也,守也,宗也(控制者,支配者,财产或权力的所有者)。[易·系辞]: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韵会]:而,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集韵]:而,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

[广韵]:客,宾客。[周礼·秋官]: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注:大宾为五等诸侯,大客卽其孤卿。[说文注]:客,寄也。字从各。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伸之曰宾客。宾,所敬也。客,寄也。故周礼大行人大宾大客别其辞,诸侯谓之大宾,其孤卿谓之大客。

[广韵]:进,前也。

[玉篇]:退,郄也。[礼·表记]: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释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集韵]:行,音杭。[类篇]:行,列也。[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

攘,捋。指卷袖露出手臂的动作。[孟子·尽心下]:冯妇攘臂下车。

[正韵]:执,持也。

[说文]:兵,械也。[增韵]:兵,戎器也。[周礼·司兵]:掌五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无敌,没有可相对抗、比拟的。

乃,继事之辞。[书·尧典]:乃命羲和。

[增韵]:祸,殃也,灾也。[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韵会]:莫,无也,勿也,不可也。[易•系辞]: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轻敌,指轻视和忽视了敌人的能力和力量,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一般会导致己方的失败,或者遭受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韵会]:亡,失也。[孟子]:乐酒无厌谓之亡。[注]:谓废时失事也。

,通作葆。[史记·鲁世家]:毋坠天之降葆命。[注]:读如宝。[留侯世家]:见谷城下黄石,取而葆祠之。[徐广]曰:史珍宝字皆作葆。葆,古同“宝”,珍贵。古同“保”,保护。

称,举事,领兵造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而称兵以害我。

相若,相近,相仿。

[玉篇]:哀伤也。[书·大诰]:允蠢鳏寡哀哉。[诗·豳风]:哀我人斯。说明:自谦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

四、说明:

凡事皆变,凡物皆变,凡人皆变。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无所不在,无所不适的,人类的战争亦离不开“变”。

“不敢为主而为客”,“主”一定,而“客”常流。在战争中,掌握“变”至关重要。隐匿自已的变,掌握对方的变,“守静”,才能给对方一波连一波的持续打击,所谓的“慈,故能勇”。

“不敢进寸而退尺”,无法隐匿自身的变化,无法掌握对方的变化,两者之一出现,则意味着“知已知彼”有问题,所以此时应“守静”而勿妄为,去执守双方“差别”的出现。

行列有变化,则应敌之阵不单一,阵随敌形不拘于一式则敌必溃。

攻击点有变化,则敌不知防于何处,防于何时,随敌形而改变攻击点,则敌无可防而我有可攻。

针对敌方的兵种,应对以相应的克制兵器,则可杀敌无算而获得战场主动权。

德经六十八章: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兹垣之。

“道”衍生万物,万物接受“道”的约束。战争做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之一,亦是“道”衍生的,亦是在“道”约束之内。基于此,老子认为“三宝”,“变化”、“静止”、“浑沦一体之物”,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利器。在战争中对“三宝”要“市而保之”,否则“必死矣!”。

主观意志者拒绝“道”的约束,而寻求以意识约束自身,这是战争中轻敌亡身的关键因素。为了克服主观意志,老子建议凡事以“哀而不伤”为标准,达到对主观意志的约束。

战争的最终胜利,并不是物质技术文明的较量,而是取决于民族文明。物质技术文明所获得的局部战场优势,并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最终力量。充其量,也只是加速或延迟战争的进程而已。追求民族文明,才是避免民族灭亡的最终手段。所以老子说,“哀者胜矣!” 民族文明,人民海洋般的力量,才是决定战争归宿的最终力量。

1、何谓“哀者”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意思是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度或不及的地方。

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朱熹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哀而不伤,是一种镜界,大于痛苦中去挣扎,大于快乐中被蒙蔽。

如何做到“哀而不伤”,老子在德经六十八章中给出了答案:

德经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单者,不怒。善朕适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不争之惪,是胃用人,是胃肥天。古之亟也。

“不武”、“不恕”、“弗予”、“为之下”此四美,即是战争中的“哀者”所表现出的“哀而不伤”之情。由此看来,只有做到“哀者”,才能具有“不争之德”的修为!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原成·德经六九章·为客退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