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

Book

《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和我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所以读来格外受益良多。作者跨多个行业的经历,使他能通过现实的示例剖析来阐述产业互联网的特性,让我们对产业互联网有深刻而又形象的理解。

破除喧嚣,看消费互联网

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的上半场,玩的是流量和入口之争,它的现阶段,已经严重地透支化和泡沫化。消费互联网走到今天,似乎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要做。只有BAT量级的大玩家参与角逐,一个行业或垂直领域才能快速变成风口或机会。当我们看消费互联网的产值、估值和人均GDP时,我们嗅到的更多是红利的尾宴和资本的接力棒。

引用自原书
引用自原书
引用自原书

回归本性,谈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不是指为传统行业提供B2B信息化服务的工具或平台,这仅仅是产业互联网在工具层或流量分发层的一个小分支。真正的产业互联网,指的就是进化之后的传统产业,它是产业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个阶段,更准确的用词,应该是“产业+互联网”,简称产业互联网。所以,它的本体、它的主词,是“产业”自身,而不是互联网。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致力于消费者个体的虚拟化,是眼球经济和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则致力于企业的虚拟化,是价值经济。消费互联网,满足的是个体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而产业互联网却别与消费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服务对象(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在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升级、能源节约和效率提升。

产业互联网的方法论

一个金字塔形状的框架结构,加上一个最小颗粒度的切片方法,就是结构化思维的精髓。而结构化思维,则是产业互联网最核心的思维方法。

引用自原书

频次:高频业务做留存,中低频业务做转化增强。

顺序:传统企业“产业互联网化”,其顺序一定是从线下到线上,而不是相反。线上的互联网作为工具和信息平台,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整体质量和效率,而用户需求的本质问题,仍然是由产业自身来解决的。

产品:每一个具体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中,未必一定会有互联网产品的出现,但结构化的思维方法,是可以帮助企业抓住痛点、解决症结的。更多情境中,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是要优先解决战略、策略、乃至股权结构层面的本质问题,而不是解决网站、推广、APP这些表象问题。

特征:长尾化、入口化、免费、去中间化、低价、补贴用户......这些都不是产业互联网的必要特征,知识一些可能性和碎片。一定要抽象一条,那么就是O2O,或者说成“O and O”--“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产业 + 互联网”,传统产业是线下的基础,互联网是线上的优势,两者相加的必然特征,就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运。

量级:产业互联网对企业而言,一定是企业级的互联网产品,而不是行业级的互联网平台,不要奢望去做“垂直行业平台”。

某种意义上,产业互联网也是一个“节点”—一个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的节点。传统产业的变革,不是简单的转型或自我颠覆,而是在尊重历史和行业的基础上的“进化”。这种进化,既需要勇敢和坦然地拥抱来自产业互联网的变化,同时也需要清醒的认知自身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边界、优势资源和本质商业模式,防止被各种思维或模式忽悠,从而真正实现“+互联网”式的升级。

导图

摘录

再消费互联网的后期,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要做。只有BAT量级的大玩家参与角逐,一个行业或垂直领域才能快速变成风口或机会;而BAT们参与的理由往往是很无厘头的。

互联网在这里(产业互联网),不再是玩流量、搭平台这些常见的套路,而需要与这个行业的本质运营规则和需求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这种将线上与线下、传统与互联网合二为一的互联网形态,才是真正的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的威力,一是来自产业自身的刚需、体量与积淀,而是来自效率提升与消费体验重塑给企业带来的质变,但最大的能量来自人,也就是产业互联网的企业领袖们。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它不再是博眼球和泛娱乐,而是扎根到了各类产业的内核中去,比的不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的远。

这就要求未来的首席信息官,不仅要懂技术、懂信息化,还要懂互联网营销、运营、管理、战略。唯有从战略出发,从商业模式出发,从企业当下痛点出发,推导出必要的策略和路径,再落地到具体的信息化和网络营销,才能让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变得更接地气、更有结果导向。

产业互联网,不是指为传统行业提供B2B信息化服务的工具或平台,这仅仅是产业互联网在工具层或流量分发层的一个小分支。真正的产业互联网,指的就是进化之后的传统产业,它是产业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个阶段,更准确的用词,应该是“产业+互联网”,简称产业互联网。所以,它的本体、它的主词,是“产业”自身,而不是互联网。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致力于消费者个体的虚拟化,是眼球经济和流量经济,那么,产业互联网则致力于企业的虚拟化,是价值经济。消费互联网,满足的是个体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而产业互联网却别与消费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服务对象(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在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升级、能源节约和效率提升。

产业互联网,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行业的范畴。传统实业进化成新实业的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了“关键的助攻作用”,但也仅仅是助攻,因为用户的核心诉求的解决,仍然是靠传统行业自身来完成的。

传统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升级,绝不等同于提升效率这么简单,重塑消费体验也是同等重要的必备转型要素。

服务业更容易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因为整个商业环境正在从供给侧主导向消费侧主导转型,消费侧有能力向生产侧渗透。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更接近消费者,服务业+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基因耦合。

“新零售”的核心,是仓储和物流的线下核心竞争力,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能力。

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中,互联网公司面临产业互联网转型后的传统企业的挑战,其最大的“短板”就在于“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的上半场,玩的是流量和入口之争,它的现阶段,已经严重地透支化和泡沫化。而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的下半场,玩的是各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互联网化--提升体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而当一个单体应用的体量大到可以匹敌次平台的时候,它在这个垂直领域就已经平台化乃至生态化,这就是独角兽。对于独角兽,我们称之为“应用平天化”。

产业互联网化下的新一代传统产业,或者叫新实业,不靠资本驱动过活,更关注内生增长的造血功能、自由现金流和利润。它的核心特征是O2O,也就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纯线上房产经纪平台这样做的实际逻辑是什么呢?是让大量线下门店的经济人“反水”--拿着线下公司的工资和资源,获取客户的成交意向,然后转移到纯线上平台走“飞单”。然而,这里的本质商业逻辑是完全不成立的,因为线上公司“坑”的是线下公司。

各种互联网背景或出身的团队,在切入各个垂直领域之初,往往会对这些传统行业缺乏敬畏之心,对这些行业的既有模式和本质规律缺乏深度理解和调研;相反,他们转而直接使用线上常见的打法、套路和资本模式,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引发颠覆、革命和取代。

互联网的下半场,是回归核心技术、回归真实能力、回归对产业的透彻理解和为产业真正创造价值的下半场,也是“去忽悠”“去概念”的下半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敬畏本行,脚踩大地,深度沉淀与经营,方能成功。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雷军把互联网思维提炼成四个概念:专注、极致、口碑、快。

一个金字塔形状的框架结构,加上一个最小颗粒度的切片方法,就是结构化思维的精髓。而结构化思维,则是产业互联网最核心的思维方法。

普通企业的ERP的实施或信息化,就是将业务流程做成互联网后台,让业务人员使用,进而实现数据化、标准化的管理。但这种ERP更多只是“再现”,无法做到“再造”。而结构化思不仅能把散乱僵硬的业务动作逻辑化、结构化,更能够将业务流程做最小单元的“切片”,找到痛点、抓住核心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输出策略。

结构化思维—业务动作切片—针对痛点输出策略(解决方案)—开发互联网管理系统来完成策略的执行、落地—最终实现产业互联网的进化:提高效率、重塑消费体验。

21世纪不动产2016年率先提出了以“共享经济”为核心理念的“M+”模式。这个模式的最大突破点之一,就在于“盘源共享”。

只有企业级平台,能可以直通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数据库,从而直接将真房源系统化地输出到前台,完全杜绝了让经纪人再次加工、再次发布的可能性。

由于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门槛,在产业互联网的细分行业里,引流、市场推广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产业互联网中,线上引流推广的工作外延,会结合行业自身的特点,被扩大了。更准确地说,是和运营工作之间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了。

移动端APP并不是一个B2C的给客户找房的工具,而是一个经纪人和管理人的工作工具,这正是产业互联网的特点。产业互联网以生产者为服务对象,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而使用这个产品的目的,则是提高效率。

职业教育的内核是“经验”和“技能”,而不是“知识”。“知识”是可以通过在线的视频或直播来完成传授的,但“技能”和“经验”更多要靠一对一的辅导、作业、改稿、问答、考试等才能逐步提高。这正是O2O类职业教育机构强于纯线上教育的内核。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